《社科参考》
学会专刊第10期(总第99期)

发布时间:2019-10-15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学会动态

 8月10日,江苏敏捷创新经济管理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新经济·新管理”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省政府参事蒋伏心教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江苏敏捷创新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张晓东分别作主旨报告。

8月17日,省语商演讲口才研究院在苏州举办2019年度语言文字奥斯卡盛典暨“第五届”口才宝杯全国青少儿语商风采展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到会致辞。

8月17日,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时空维度与《儒林外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当选为研究会新一届理事会会长。


专家视点

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  谈镇教授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极三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是通过一体化发展,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不少地方在期待新机遇的同时,担心虹吸过强。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研究中不仅要注重不平衡发展理论,当下更要注重平衡发展理论。

2.高质量发展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现阶段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切入口: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角度来看,所有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发展理念角度来看,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切符合区域特点、发展阶段特征、规律的内在性、美的发展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区域的重点是寻找国家的要求(贡献、探路)、群众的期盼(收入增加、公共服务)最佳结合点。六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最为基础的是经济发展高质量,包括产业、企业、金融、载体、环境等。

3.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在于长三角的发展协调。突破口可选择宏观规划和微观产业市场化导向的融合,难点在于行政的分割和公共服务的无限制条件的共享。可以探索以产业基金为抓手,实现金融、产业融合,放大区域市场化、进而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江苏应大力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抓住一中心、一基地重点工作、战略目标不动摇,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以机械、电子等为重点建设世界级产业群。经济良性发展期要弱化政府行为,加快“放管服”改革;经济风险波动出现期政府要主动作为,帮助企业闯关度难,在营商环境上实现赶超。要把做实产品质量和服务双提升战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产业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结合度,提高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善消费者关系。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要细化对内开放,把握好内需战略的重点,牢牢把握对外服务业开放的机遇。


谋深谋实空间规划,助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 孙志高

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总结为“三个导向、一个方案”,即目标导向(规划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问题导向(规划必然要解决实际问题)、可操作性导向(没法落实的规划没有价值)和提供经过优化的解决方案。

从宏观层面看,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发展格局具有战略调控作用,应树立国土空间结构是生产力的理念,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并从更高层次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空间组织、明确开发方向,体现区域协调布局的战略思想。区域布局是一个地区发展理念和思路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内涵和水平的直观体现,江苏应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着眼重塑发展优势,提升江苏未来的竞争力,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从中观层面看,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具有塑造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构建合理的网络状城镇格局,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竞争力,引领区域发展。江苏应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着眼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总体布局,完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宁镇扬、苏锡常等一体化先行区建设。

从微观层面看,应统筹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合理确定开发与保护的强度和范围,为高质量发展打下空间基础,在既有城市空间内,调整优化用地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同步优化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人文结构,以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市功能结构(城镇空间、农村空间、生态人文空间)优化,以三条红线、三类空间管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发展规划视角看,江苏省下一阶段发展的痛点、难点都在创新、转型。在创新方面,江苏应把握时代脉搏,尤其是由规模时代向创新时代的转变,整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搭建高端创新载体平台、优化产业化服务和服务空间、赋能江苏双创基地等创新土壤;在转型方面,江苏应以产业振兴为前提,确保产业链安全,根据产业集群梳理产业关键技术,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助力江苏在新一轮城市竞合中抢占优势。


江苏空间规划回顾与展望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空间规划局局长 陈小卉

回顾70年来江苏省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空间规划服务工业建设阶段(1949-1977)、双轨制运行下空间规划支撑基本建设阶段(1978-1990)、市场经济改革下空间规划引导空间拓展阶段(1991-2000)、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规划引领城市区域化阶段(2001-2010)、新型城镇化下空间规划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2011-2018)。

在1949-1977年,这一阶段江苏省致力于打造生产型城市,当时城市规划服务于工业项目的落地,而在1959年江苏省的城市规划已经有了区域规划的雏形,即在区域内进行项目选址、新城选址等。

在1978-1990年,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基本建设,以小城镇开发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推动了江苏省城镇化的发展,在土地有偿使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逐步开始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在1991-2000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江苏省空间规划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设立的各类开发区成为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载体,在城市扩张的同时,国家层面对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颁布。

在2001-2010年,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这一阶段大城市成为江苏城镇化的主要载体,空间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管控逐步由城市内部走向城市外部,并以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出台为标志,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成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基调。在这一时期,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管理,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编制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在2011-2018年,强富美高、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阶段,江苏空间规划亦进行了诸多创新,如城市总体规划试点工作、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以城乡一体化规划、江苏临沪地区协调规划等为代表的空间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城乡统筹发展、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这一阶段,江苏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关注土地整治。

展望未来,江苏发展的着力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高质量规划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按照2019年中央18号文件“多规合一”的要求,科学认识发展规律、合理界定三区三线,编制好江苏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的关键点也就在于如何合理界定三区三线,科学地为生态文明时代经济社会、国土空间的转型发展打下基础。在江苏省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约束、寻求地方发展空间,是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点所在,这也是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努力探索的重点所在。

(以上专家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城市经济学会“第二届江苏空间规划创新与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