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简字第3011号
学会讯息
11月23-25日,省儒学学会2018年年会暨“传统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11月24-25日,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省鲁迅研究会在苏州联合举办“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省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作主旨报告。
11月29日,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在常州举办“第六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来自省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围绕“中华成语与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研讨。
11月30日,省东南教育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全省中小学“高品质学校”建设校长论坛在溧阳举行,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到会讲话,省师干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教授作“高品质的学校呼唤高品质的校长”的主题报告。
12月6日,由省社科联和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刘德海出席会议并讲话,《群众》杂志副总编辑李程骅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曹宝明教授、南京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周直研究员等8位专家学者作会议交流发言。
专家视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群众》杂志副总编辑 李程骅研究员
1.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统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准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特征,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这个长期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和本质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体制机制的系统化保障,建立全社会高度认同、影响未来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建设”。统筹设计文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测算,参照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制定出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推广上来看,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应树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以新的知识供给和文化创造能力,续写“文明型国家”的新篇章。
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追求与导向,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推进,一旦出现脱节、错位,就会引发社会危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经历“两个15年”即长达30年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保持稳定的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同时,文化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这其中的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将集中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问题,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精神生活需要能得到满足。如何应对人们在物质财富丰裕后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课题。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培育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主体,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认清互联网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新模式、新特点,在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上下功夫,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形成文化创新的价值链,引导文化资源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与保障体系。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精准设计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解决文化产业成长性不够的问题,并建立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形成相应的工作督查机制和高质量的环比管理系统,加快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
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原党委书记 周直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其建构过程是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全体人民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滋养全体人民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指导、协调各个领域与层面,推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过程。其普惠性、民族性、统摄性的特征建构还在继续推进之中。
1.继续建构普惠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怎样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全体人民,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首要任务。如何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普惠性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多种合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治理民主,实现真正的普惠性的共同富裕。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领导决策与群众创造、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双向回程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来不断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普惠性实现路径,以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2.继续建构民族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在同其他文明形态的交往中发生更新与变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自由、法治等价值观念,要紧密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构建。新时代人民主体价值观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有着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我们要将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大局意识等等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下去。
3.继续建构统摄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总任务、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制定以及党自身建设的总要求,都是在新时代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统摄下研究和实施的。要建构统摄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是实现统摄性的物质力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制定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协调国家政权机关与社会各阶层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具活力地坚守与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根据作者在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