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参考》
社科工作快报学会专刊第20期(总第89期)

发布时间:2019-02-01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简字第3011号


学会讯息


12月23日,由省品牌学会、江苏城市广电协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致敬品牌 影响中国”2018江苏品牌大会暨“长江品牌计划”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国家品牌战略与品牌全球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品牌如何年轻化”热点议题作交流研讨。

12月26,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在省委党校举办“江苏改革开放40年城市发展回顾和展望”专题论坛。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解民出席论坛,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顾介康、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仲红岩、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臧建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等出席论坛并发言。

12月27日,由省保险学会、省老年学会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养老金融”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审计大学召开。来自人社部门、银行业、保险业、高校和养老产业的代表,围绕江苏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产业现状,以及如何发挥金融业的作用,促进我省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12月27日,省华夏文创产业研究院在苏州举行揭牌仪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出席会议并致辞。


专家视点

对江苏城市发展的思考

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 顾介康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关乎现阶段城市的建设,而且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克服“就市论市”的倾向。所谓高起点规划,就如“航拍”一样,放宽眼界,在更大区域范围和城市群体中找准自己所处的方位。确定历史方位,有上、中、下三个层面。对江苏城市发展来说,“上”就是把自己放到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区域、城市群体中来考量;“中”就是把自己放到全省城市体系中来考量,“下”就是要把自己放到本市范围内来考量。例如,徐州是我国东西与南北联结的交通枢纽,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所以,徐州市的城市规划就不能“就市论市”,也不能局限于苏北五市的区域,而必须放到史称“五省通衢”位置,今天江苏、山东、安徽、河南4省20个市的实地范围内加以考量。

二是注重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克服“摊大饼式”扩张的倾向。长期来,城市规划往往注重的是空间布局,忽视了城市内涵质量的提升,“摊大饼式”的扩张成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诚然,在城市发展的一定阶段,适当扩大城市的规模是必然的、必需的。但是,城市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到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上来。

三是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特征,克服“千城一面”的倾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规划的制定和编修,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各个城市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人文底蕴、产业结构等各不相同,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和优势。例如,从历史上看,上海是“滩”,属敞开式形态。在今后发展中如何彰显城市自身的特色优势,特别是彰显自然环境的特色、产业结构的特色、文化底蕴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长期性和法定性,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城市规划关乎一个城市十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次规划的制定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的科学论证,具有长期性、法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和变动。如今,“书记调动,规划重弄”的现象并不少见。诚然,人们的认识总是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总是会提出新的需求,因而对原定的规划作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也是必需的,但不能追求急功近利,这是城市建设发展之大忌。

五是注重统筹协调条块之间的关系,克服各自为政的倾向。我国行政体制的一大弊端是条块分割,这种弊端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般都是由各个部门编制起草的专项规划汇总形成的。而部门提供的规划草案,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自的权力和利益的束缚。因此,整体规划的编制,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部门提供的方案进行精准的考量和评估,以决定其取舍。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体制改革。


城市化发展规律探索

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仲红岩


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切实做好城市工作。遵循规律,城市发展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城市化发展的渐进性。世界现代化国家实践表明,城市化发展包括初期、加速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以后,城市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城市化率超过70%,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2017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并开始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城镇化率已达68.8%,接近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上趋于稳步提升。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会抑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升级,同时也削弱集聚经济效益,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在发生着转换。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推进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经济结构转型机遇,主动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及时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相适性。20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城市快速发展创造的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一些城市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城镇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资源使用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耦合。

4.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归宿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偏重经济发展,对人的城市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着力不够,经济虽然上去了,但城市宜居性却降低了。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抓住人的城市化这个核心,为居民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方式改革,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提高城市依法治理水平。

5.城市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城市发展,必须把文化摆在突出位置,以文化为灵魂,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江苏城市大多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底蕴深厚,不少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特色风貌和独有气质。但是,一些地方城市文化的提炼和塑造还不够,群众认同感不强,难以形成城市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不够,城市文化价值尚未充分显现出来。要有长远、宽广的视野,做好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塑造,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个性化城市精神。

6.城市建设发展的系统性。推进城市发展,必须把握好城市发展的系统性规律。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城市发展的顶层架构、规划建设和公共管理等内容。从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空间、规模和产业三大结构;从建设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环节;从绿色动力结构转换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从宜居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布局;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统筹好城市发展的政府、社会和市民三大主体,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根据作者在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苏改革开放40年城市发展回顾和展望”专题论坛上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