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参考》
社科工作快报学会专刊第1期(总第90期)

发布时间:2019-02-01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苏简字第3011号


重要新闻


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会论坛在南京举办


2019年18日,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会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会议围绕“江苏高质量发展与社科类学会使命担当”的主题展开研讨,获奖论文作者、全省性社科类学会负责人代表和设区市社科联代表共2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分学术报告、大会交流和分论坛研讨三个单元进行。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一级教授杨瑞龙,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研究员分别作《中国改革道路的经济学解释》、《找准推进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的学术报告。省社科院原院长、首届江苏社科名家宋林飞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育部特聘教授唐正东,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沈坤荣分别作题为“中国现代化阶段性与苏南样本”、“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以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会交流。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研究员主持上午的议程。

下午,会议分法政、社会学、经管、文史等4个分论坛进行,40位获奖论文作者作了交流发言。本次学会专场共收到论文710篇,经专家评审,评出获奖论文180篇,其中一等奖63篇,二等奖117篇。


专家视点

中国改革道路的经济学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杨瑞龙教授


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不同的转型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改革道路。中国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采取“推倒重来”的激进式改革方式,而是选择了一条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先经济体制改革,然后再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导致利益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反过来影响上层建筑。二是增量改革。借用等级规则确立产权规则,中国的改革是政府导向式的改革,优点十分明显,其在传统体制上的边际效益大大减少了改革阻力,可在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增加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使改革大步前进。中国所有有效的改革,几乎都是增量改革,用增量慢慢过渡到存量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为了保持改革进程的可控性,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中国的改革一直能够保持一种市场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财政包干体制的实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在中央政府主导的行政性放权的改革中,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向企业放权的积极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即由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过渡到财政包干体制。于是,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预算规模不仅取决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分享财政收入的比例,而且与该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地方政府成为沟通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间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中央政府设置的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进行自发的制度创新。这样的改革方式在培育市场的同时,也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经济新常态下改革的困境和出路。中国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贡献率达到15.89%。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全面的推进,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开始步入递减区域。按照有关研究报告的计量研究成果,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1978-1989年为14.13%,在1990-1999年为23.69%,在2000-2008年仅为8.56%。这充分说明市场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新世纪已经处于边际递减的区域。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仍是改革。传统的改革路径需要调整,改革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会阻碍改革推进,因此,以政府的自我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十九大再次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能实质性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一轮大改革、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新动力机制。以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为前提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推进政府的自我改革。重视顶层设计,培育微观改革积极性,重构新型的政商关系。大力推进以国有企业、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的改革。


中国现代化阶段性与苏南样本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  宋林飞教授


1.探究“中国成功”的秘密。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成功的秘密。改革开放是动力、路径与方法,是解决过河的桥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目的、过程与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而又服务于这一伟大实践的,具有显著的理论品格和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这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动力强,中国现代化进程就会快;动力弱,中国现代化进程就会慢。同时,中国发展快来自强大的组织力。从小康、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任接着一任干,没有后任否定前任。这种齐心合力的局面,必然带来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的秘密,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度带来的政治民主、政治合作、政治协调、政治稳定,是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与爆发力。

2.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即初步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成功,不仅仅经济社会现代化还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人的现代化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即中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在即将到来的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小康社会阶段留下来的两大问题:贫富分化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现代化的最高阶段。习总书记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现代化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总书记提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3.率先推进区域现代化的苏南样本。2013年425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指标体系来看,2017年苏南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进程评估结果如下:一是80%的指标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的44个三级指标中,2017年已经有31个指标达到目标值,包括人力资源水平、公共交通服务、居民住房水平、基本社会保障等;二是少数指标相对滞后。8个指标还有差距,包括: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方面的指标。总的来看,2020年苏南将如期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同时,我们要看到,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中低端、核心技术不充分是苏南发展的短板,今后工作难点与重点是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实现新的突破带动高质量发展。

4.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现代化新的趋势是智能化,就是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越来越便捷的智能服务,同时也带来了结构性失业、贫富分化等冲击。这是社科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根据作者在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会论坛上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