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参考》
社科工作快报学会专刊第3期(总第72期)

发布时间:2008-03-30 | 信息来源:

 

苏简字第3011号

 

重要新闻

 

省社科联专题调研省商业经济学会工作

 

    3月8日,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与学会部一行,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省商业经济学会及其会刊《江苏商论》进行专题调研。省经贸学院戴庆华书记、省商经学会薛茂云会长、《江苏商论》主编王波等参加了座谈会。

    徐之顺对省商经学会及其会刊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学会要坚持主旋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商业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二是要把学会会刊栏目做强做精,做出特色;三是学会及其会刊要设置课题,引导会员和作者的研究;四是加强与广大专家学者的联系,建设一流编辑队伍,制定长期的办刊目标。

 

 学会动态 

 

    3月23日,“周恩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在淮安市恩来干部学院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郑昭红,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名誉会长廖心文,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闫建琪,周尔均、邓在军等周恩来同志亲属代表,相关部门代表及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30余人参加会议。

    3月27日,省少年儿童研究会“坚持立德树人,纵深推进中学少先队改革创新”专题研讨会在盐城召开,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华耀国作“把准中学少先队教育的聚焦点”的主题报告。

    3月29日,省妇女学研究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东南大学召开。省妇女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部分在宁理 事、各市妇联研究工作业务骨干近50人参加会议。省妇女学研究会会长、省妇联副主席张勤汇报了2017年学会工作情况。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作《从〈老子〉看女性文化的哲学基础》的主题报告。会上,各市妇联分别就近年来各地开展妇女研究工作的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专家视点

 

 

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新征程

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钱伯华

 

    党的十九大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宏图大展的新时代,要求中国城市随着时代的步伐阔步前行,而这种历史大进步不可能靠老套路、旧招数获得,也不可能靠小打小敲轻易实现,必须靠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性新创举、足以开创新局面的时代性新作为去撬动和推进。主要应在以下方面推出新创举,拿出新作为:

    一是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新道路。既要全面统筹,又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城市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城市带动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领悟其核心内涵和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关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促互进,共同繁荣。

    二是增强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按照十九大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密切结合城市实际,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三是抢占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先机和高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依赖,以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开辟科技强市新路子。选准创新的主攻方向、抢占的主要高地,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将此作为破解经济科技突出矛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突破口。

    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创新。把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平衡充分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高速率提升与高质量发展等等,作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新征程中的重大关系,摆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

    五是大力培养中国城市未来的高素质建设者。事在人为,关键在人,未来关键在青年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精英人才,重视接班人的培养,按照十九大报告在“压轴”部位对青年人的厚望,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造就中国城市未来堪当重任的新生代。

 

 

推进品质城市建设的思考

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顾维中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质是对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让品质成为主导城市发展的灵魂、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的根本目标,需要重点在以下方面探索实践、创新突破:

    一、在建设内涵上融入“三对关系”。一是传承与创新。城市的品质提升,应当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既能够继承以往好的方面,又能够长期持续进行结构优化;既能够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二是包容和开放。新时代品质城市建设要形成以质量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走质量型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发展动力的转换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扬长和补短。要认清城市发展的长板和短板所在,做到家底清、方向明。强化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发挥特色优势,向推动城市创优、培育城市特色这个中心聚力,才能真正突出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品质。

    二、在建设路径上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在增强全社会质量自觉上求突破。必须在各层各级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把中央的新要求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实现质量强省社会共建、品质生活全民共享。二是在开展质量提升上求突破。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努力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质量等次优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在提高推进组织程度上求突破。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要求,构建权威统一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三、在建设考评上树立“三个视角”。一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视角。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二是基于系统思维的评价视角。必须始终坚持全局视角、坚持综合平衡,通过对城市的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错位发展产业经济,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是基于市民满意度的评价视角。品质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应当是人的幸福感、满意度。要努力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积极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以上专家视点根据作者在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新型城镇化”专题研讨会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省委宣传部                                                                 

送:省有关部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相关高校社科处、省级社科类学会(研究会)、市县(市、区)社科联、外省(市)社科联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