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至6日,由省社科联主办、金陵科技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省社科应用研究骨干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南京举行。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臧雷振,南京大学教授陈云松,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晓锋等8位专家就社科研究前沿与方向、科研项目申报策略与技巧、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大数据在社科研究的应用、社科研究学术规范、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撰写作专题辅导,为江苏青年社科学者量身定制科研成长成才“大餐”。来自省内高校、社科联系统、社科研究机构、党政实务工作部门等近260位青年社科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
刘德海指出,青年学者是社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跟上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拓宽眼界、创新思维、提升能力。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既是历史判断,又是重要方法论,既是客观定位,又是主观担当;要把握新时代一系列重大变革与跨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旗帜内涵、跨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国际地位与话语权、党的建设工作重心和江苏目标定位等7个方面的变化洞察时代之“新”;要把握新时代社科研究的方向,善于运用地理空间“大尺度”、时代内涵“大跨度”、事实现象“大数据”、社会治理“大制度”思维和方法。
沈和围绕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调研报告的框架结构、调研报告的标题提炼、调研报告的开头方式和调研报告的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与调查报告撰写”辅导。他和大家分享了典型总结、问题剖析、对策建议、战略研究等几种类型调查报告撰写方式。要精心打造标题和开头,突出故事性、鲜活性和数据性,突出实践性、典型性和创新性,突出规律性、价值性和借鉴性。他指出,党建引领与江苏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高质量发展、“十四五” 若干发展问题研究、江苏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及启示、数字江苏战略研究、江苏自贸区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研究等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选题与方向。
风笑天就“哲学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与范例分析”这一主题,以“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为范本,厘清定性研究的四个焦点问题:一是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质性研究的关系;二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研究角度、回答问题、研究程序、研究工具、研究策略、衡量标准等几个方面的区别;三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选择标准;四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运用的主要方式。
臧雷振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他提出,定量研究者倾向于聚焦行为层面或较小分析单位的比较,目的在于探索一般性普遍问题,验证已知事实,开阔新研究空间,探索因果机制,预测事件发生或结果等,但存在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系数误用等缺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差异可以通过“桥梁”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研究既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全球比较,又关注微观层面的个案。他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分享定量研究方法的写作实践,立意要好、数据要精、分析要充分、投稿要有耐心。
陈云松聚焦“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他结合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案例,展示了大数据的社科研究价值,能够为研究提供全景、记录真实、澄清事实、重现历史、呈现网络、启发思辨。他表示,大数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些以往无法获取的指标。这些指标大多是宏观层面的,并有着很大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的跨度,通过提供时间序列、动态的面板数据和网络结构的数据,提高社科研究的层次和分析视野。
张晓锋分享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他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从学术成果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几个方面,全面系统介绍在项目申报、开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他指出,学术规范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学术生涯刚刚起步的青年学者要把传承规范作为基本的责任与义务。
近年来,江苏省社科联以社科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社科成果转化、社科联社科调研点、社科科研能力培训为依托,致力于搭建“1+3”社科服务平台。此次培训聚焦青年人才学术起步阶段,突出务实管用,强化科研技能培训,结合案例分析对社科研究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系统学习,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和科研效率;紧扣青年学者成长成才规律,精准对接科研任务需求,对项目申报、研究开展、论文和调研报告撰写等进行分类指导,提升完成科研任务能力;注重社科应用研究能力,加强成果应用转化,对社科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新问题、新方向、新特征进行专题辅导,提升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
此次培训得到了广大青年社科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学员普遍反映,这次课程设计针对性强,专家授课深入浅出、扎实生动,在开展社科研究上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