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江苏社会科学年鉴(2024)》编纂工作研讨会暨年鉴撰稿专家聘任仪式在南京举行,总结年鉴编纂工作的经验做法,研讨部署今年年鉴编纂工作,聚力打造江苏社科精品年鉴,赋能江苏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地方志、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有关领导以及各学科撰稿专家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年鉴编辑部主任刘西忠主持。
张新科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编纂《江苏社会科学年鉴》的重要性。社科年鉴是文化传承的“历史档案”,是资政建言的“智库工具”,也是交流互鉴的“文明使者”。要全面掌握《江苏社会科学年鉴》编纂的经验规律,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学科重心和重点领域有机结合。张新科表示,要全面提升《江苏社会科学年鉴》编纂工作质量,树立精品意识,编纂高质量年鉴;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年鉴编纂特色化路径;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扎实推进年鉴数字化发展。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江苏社科年鉴的创新路径与策略,努力推动江苏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刘立军从四个方面提出对年鉴编撰工作的建议。一要坚持政治为魂。《江苏社会科学年鉴》作为社科领域的权威出版物,必须将政治性贯穿始终,确保年鉴编纂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要坚持质量为本。“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所在,也是其价值彰显的关键”,要秉持“工匠精神”,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数据、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要精雕细琢,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第三,坚持创新为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编纂理念和方法,优化框架设计,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加强与全国其他优秀社科年鉴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第四,坚持传播为翼。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让年鉴从书架走向书桌,从资料室走进办公室,从学术圈走向社会面。
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作年鉴编纂业务培训。他从年鉴编纂的时代价值与社科使命、社科精品年鉴的规范要求和基本要素、精品年鉴的体例规范和编纂要领、数字时代社科年鉴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传播四个方面展开报告。他指出,年鉴编撰工作要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和技术创新。内容创新上,要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拓展内容广度深度。形式创新上,要创新版式设计、丰富表现形式、加强互动体验。传播创新上,要搭建平台共同体、拓展传播渠道、强化品牌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上,要构建数字化平台,运用大模型技术和拓展多维传播场景。
刘西忠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江苏社会科学年鉴》是对外传播江苏社科“好声音”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编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政治站位,锻造工作实干力。统筹各方资源,加强合作向心力。发挥工匠精神,提升品牌影响力。聚焦“数字社科”,增强年鉴传播力。
会议颁发年鉴专题报告、学科撰稿专家聘书,17位专家被聘为《江苏社会科学年鉴》撰稿专家。
《江苏社会科学年鉴》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连续编纂出版9卷本,近700万字,综合质量不断提高,近四年连续获评国家、省一等专业年鉴。
(省社科联组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