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现场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现 实模样”_江苏社科网 - 江苏省社科联
2022-07-20 11:45:00 来源:交汇点
智库专家高端对话现场
2022年7月1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协办的第六届江苏智库峰会暨省社科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主持开幕式。交汇点新闻、中国江苏网•新江苏等新华报业融媒体分期报道大会研讨成果。今天推出第二期。
大会设置了“高端对话”环节。在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主持下,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杨明,江苏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郑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夏锦文和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成长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对话中,专家们重点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形态的内涵特征和时代要求,为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智慧建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徐康宁
徐康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和发展目标。过去一两百年来,世界上只有二三十个国家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覆盖人口只有10亿左右。中国具有14亿多人口,正在开启的现代化建设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情和时代环境也要求我们走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的现代化走的是中国式的新道路,体现着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派,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江苏是经济大省,在率先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过很多努力。如何高水平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样,是江苏正在积极探索的新时代发展问题,也是各位智库专家在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请郑焱主任谈一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和理解。
郑焱
郑焱: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真正能够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正确道路。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五大重要特征: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且也超越了现有的所有现代化的模式。我理解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康庄大道。它不仅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具体到江苏,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在全国发展当中担负着探路重任。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寄予厚望,赋予了我们“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其中,“走在前列”说的就是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也作出了全面的谋划,提出要在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江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窗口,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成为全体江苏人民的幸福家园,充分展现让世界瞩目、令世人向往的壮丽景象。应该说,“标志性窗口”“幸福家园”“壮丽景象”这三个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江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也契合我们江苏全体人民的期盼。
当然,江苏在新征程上要把这个蓝图切实转化为现实,既要有“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也要有踔厉奋发的现实实践。我个人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不仅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刚才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跟“发展”直接相关:第一个“人口众多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基础上;第二个“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需要首先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切好蛋糕。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江苏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稳中向好的,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所以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潜力,来保证我们在未来的五年、十年,乃至到2050年,都能保持一个健康的、持续的、具有一定速度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
第二,要更大力度地推进人类文明、社会文明的进步。文明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文明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至少要包括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富足、环境的友好、社会的祥和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有两个是跟文明相关,一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的现代化”,还有一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两个都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江苏来讲,需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的,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医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尽可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二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保障,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且在实践中要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三是要实现社会的绿色转型。文明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社会。四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社会的公平正义充分彰显。
第三,要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即为我们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一个制度性的保障。江苏担负着“走在前列”的建设使命,很有必要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方面有更多作为,努力实现向法治社会转变、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和向基层治理转变的“三个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须以法治现代化为前提
徐康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需要在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同步提升。当然,所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各类文明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法治。下面就请夏锦文院长开启您的第一轮发言。
夏锦文
夏锦文:从文明发展的视角看,现代化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的现代化,精神或者观念的现代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化,即制度的现代化。物质的现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最容易实现的现代化。精神或观念的现代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是最难实现的现代化。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现代化,是看得见但摸不着的。它的实现,比物质的现代化要难,但是要比精神或观念的现代化要容易。因此,从物质到制度,再到精神或观念,三个层面现代化的推进有先后顺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既要“率先”,还要“走在前列”,这符合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现代化都有“区域率先”这一普遍性规律。比如,在英国,现代化最初发生在交通和资源条件良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沿线区域,随后向其他区域扩散。在美国,最早承接英国现代化力量扩散的地区是紧邻大西洋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其后逐步向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以及紧邻太平洋沿岸的“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扩张。这些地方的现代化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现代化往往发端于沿海、沿河或者沿湖地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沿海省份江苏提出“率先”和“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是充分建立在对现代化“区域率先”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同时,从现实基础来看,江苏现代化的“率先”和“走在前列”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应当扛起光荣使命。
毫无疑问,“现代化”应该是全方位的、综合的。其中,自然包括法治现代化。法治与现代化的时空场域是相同的,发展路径是相同的。现代化和法治是包含、互动关系,现代化既包含法治,又需要用法治来推动。法律是治国的重器,过去我们常常讲“法治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治国理政的关键就是实施法律、厉行法治,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一统”国家,要保证国家的统一、政治的清明、文化的昌盛、社会的公正、生态的良好等,没有法治是万万不行的。“四个全面”中,实现现代化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推动现代化向前发展。因此,随着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的不断深入,法治除了保障、依托、推动现代化,还应该进一步引领现代化。
法治昌明则国家昌盛。新征程上,江苏要以高质量的法治来引领现代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高质量立法要走在前列;二是法治政府建设要走在前列;三是公正廉洁司法要走在前列;四是社会治理法治化要走在前列;五是法治人才培养要走在前列。
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徐康宁:历史上一些国家为追求现代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今天要建设的现代化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严格的约束,不能走传统现代化的老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下面请成长春院长对这一方面的特征要求作进一步阐释。
成长春
成长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今天我想从这一特征的必然性、我们国家的现实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第一个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必然性。我想从两个规律来说。一个是从我们党的执政规律来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走一条共生共享的新路子,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个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从原始文明阶段人对自然的依附,到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相互平衡,再到工业文明阶段人类把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气候变暖、资源枯竭、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思考。进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逐步走向生态文明阶段,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来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就这一新的形态,我认为又蕴含着两层“新”的内涵。一个是“新的高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四个“一”来认知它的新高度:在我们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有它的一个“位”,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方略;新发展理念中有“绿色”发展;三大攻坚战当中,有一个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个“新”内涵是“新的道路”,也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第二个层面,讲一下我们国家的实践探索。明确了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那么落实到实践应该从哪儿入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所讲的,主要是“保护”的问题。他在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探索。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用“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再次强调生态发展的问题。
第三个层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目标。这个其实在党的十八大上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把我们国家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为“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也表明我们要走的是生态发展的道路。“美丽中国”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理解,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个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大建设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理解,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推动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全面提升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本领
徐康宁:现代化要靠人去建设,而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领导干部起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升工作本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经济学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学习。只有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才能驾驭好其中的各项工作。那么,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如何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呢?有请杨明校长为我们说一说。
杨明
杨明:我们党一直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均提出了与时代条件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的路线图作了调整,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本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全面增强“八个方面”的执政本领;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在202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中青班开班式上,他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去年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一闭幕,江苏省委就举办了全省党员领导干部的专题研修班。省委书记吴政隆同志在研修班上强调,当前江苏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全省领导干部要自觉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提升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本领。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实现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对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有很多,我的体会有两条,首要的是提升理论素养,增进政治能力。今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同时,他还提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那么,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既要掌握理论的思维,要有科学的世界观,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其最根本的是锻造政治能力,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真学、真信才能真用。其次是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我们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当中,理论素养最重要,改革创新能力最关键。
省委党校作为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提升领导干部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本领责无旁贷。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发了“八种本领”“七种能力”培训系列课程,同时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提高金融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等要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在提升领导干部理论素养、领导能力的同时,也较好地提升了领导干部的专业素养。今后我们将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突出干部培训的精准化和实效性,为培训推动我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走在前列的新时代领导干部,作出应有贡献。
创新为擎,走好江苏高质量发展之路
徐康宁: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前所未有的。江苏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如何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其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围绕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江苏应如何布局?如何突破?请各位专家围绕这个话题,作简要概括。
郑焱:对于高质量发展,我理解有三个维度。第一,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是全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发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最终追求的是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这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内容,也是现代化遵循的总要求。
夏锦文:就江苏而言,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两个“发展”,协调发展和充分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好江苏作为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沿海发展。二是两个“优化”,优化营商环境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三是两个“高水平”,高水平建设法治和高水平推进基层治理。
成长春:我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一讲。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协调发展。江苏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重点推进,一个是区域的协调发展,要加大力度高水平建设“1+3”(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重点功能区,并就几个重点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作进一步统筹和安排。另一个是城乡的均衡发展,以城乡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杨明:推进江苏的高质量发展,要始终牢记嘱托、担当作为,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最根本的还是要吃透中央的精神,办好我们自己的事。一方面要抓好主要矛盾的解决,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除了实现物质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奋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徐康宁: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对江苏而言,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培育发展的新动力,这个新动力就来自于创新,尤其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江苏应该在科技创新领域挑起更大的担子,扛起更高的使命,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勇于在自主创新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方面,比如在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和关键通用技术上,还需要有更多原创性的成果突破。感谢今天四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四位专家的发言和交流让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江苏如何实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等时代命题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字整理:笪颖 胡笑源
摄影:万程鹏
编辑:封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