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南通、扬州等地,并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21年11月10日,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江苏扬州召开。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出席会议并致辞,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主持开幕式并做主旨报告总结。10余位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共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共商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之策。
张新科书记指出,长江与大运河的“一横”与“一纵”在江苏交汇,为江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江苏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国长江经济带节点区域。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富积区,江苏自然而然地成为长江文化建设和研究的重镇。同时,江苏作为中国大运河开凿最早、河道最长、文化遗产最丰厚、流经城市最多、综合利用最好、品牌效应最高的省份,始终将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视作应有的责任担当。他强调,如何深入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讲话精神,抢抓机遇、通力协作,开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助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社科界要关注并且聚焦研究的问题。青年智库学者不仅要写出来、说出来,更要让成果“落下来”、用起来,让研究谋划引领发展规划,让建议对策融入政府决策。
焦新安校长指出,扬州拥有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叠加的重大机遇,扬州大学与长江、运河有着深厚的渊源,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成立或合作成立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整合校内外资源,贡献了一批高质量智库成果。
张长金部长介绍,扬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扛起运河名城的担当,高品质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承办举办了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活动。她表示,期待专家学者多关注多研究扬州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发展实际,为扬州在长江大保护上争做贡献,献计献策,为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当示范,集智集慧。
顾月华副厅长表示,江苏教育系统主动融入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成立研究智库,提供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切实将长江、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江苏推动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将探索借力高校、借力智库,将运河思政文化建设成一个品牌,构建起运河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体系。
主旨报告环节,文旅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周泓洋,省社科院院长、党委书记夏锦文,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曹劲松,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分别以“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江苏保护传承长江文化文化的思路与对策”“江苏打造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样板区的思考”“长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价值”“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比较”为题发言。
周泓洋指出,深入挖掘大运河所蕴含的大一统的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观、义利兼顾的经济观、绵延永续的发展观等当代价值,有益于探索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伟大实践。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应有效增加国家财政投资支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基金、基础设施REITs等政策性资金,寻求包括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全流程的投、融、建、运一体化开发运营模式。
夏锦文指出,长江文化是我国流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极。在北方,黄河孕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南北走向的大运河紧密联结长江、黄河,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地理框架;而在南方,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形成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风格多元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他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开展调查完善遗产保护体系、深化研究弘扬时代价值、建设沿线高效融合经济体、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街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修复自然景观构筑生态廊道、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绿色智慧化航运体系等。
成长春认为,大运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其中,长江文化是流域文化,是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具有一种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把握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有利于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统筹协调。他提出,要分门别类并收集与梳理资料,构建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知识谱系,形成对大运河和长江系统性、全景性的认知;保护弘扬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要共同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施展“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高品质的人文宜居环境。
曹劲松指出,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从文化主体交往的关系建构出发,通过文化发展建立和巩固不同主体间的理解、互信、合作之桥,做到“横”;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建构出发,通过文化发展不断完善其价值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内在和谐之道,做到“衡”;从文化目标追求的趋势建构出发,通过文化发展引领人类文明实践走向未来光明前景的恒久之策,做到“恒”,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探索路径。
贺云翱从性质、走向、宏观地域上等角度对比了大运河和长江的不同,大运河是人工运河,呈南北走向,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展现中国南北文化差异,同处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达区,世界遗产除运河本身之外,以宫殿、长城、园林、丝路遗产等为主;长江是自然巨流,呈东西走向,奔流入海,横贯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在整个河流区域形成不同河段的异质性文化,展现中国东西文化差异,世界遗产偏重于民族、宗教、村落、农业、文化景观等。他指出,江苏处于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十”字交汇地,要不断加深对两大文化带的科学认知,做好两大文化体系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让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统筹联动,共同为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姚冠新提出我们要深入研究挖掘长江、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献智献力。一是要深化学习,研究透两大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梳理相关历史,以大视野把握研究大方向。二要立足省情,做好基础调研和智库服务,以大智慧写好研究大文章。三是善用资源,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引领效应,系统整合文史哲、经管法、水利、信息、艺术、农学等相关学科,加大平台的融合联动效应,聚焦重点难点,以大格局开创研究大境界。
在圆桌论坛环节,江苏省社科院丁宏研究员、江南大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王建华教授、苏州大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周永博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李永乐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李德楠教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秦宗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干有成研究员、扬州大学江苏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徐静副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瞿锦秀博士等9位青年学者围绕“用好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示范区的建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场景、舒适物与文旅融合”“大运河文化研究的“点”与“线””“长三角再扩容背景下的运河研究”“推进长江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旅融合”“南京长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大运河流域航运竞争力及时空演化研究”“关于长江文化建设的浅见”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研究成果。
本次沙龙由省社科联、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江苏现代物流研究基地、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承办,扬州市社科联、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协办。此次沙龙是今年江苏青年智库学者系列沙龙的第五场,省内外知名专家,省重点智库和决策咨询基地负责人或骨干专家,省内青年智库学者,扬州大学教师代表、媒体等100余人,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会。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