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重任在肩 责无旁贷

发布时间:2020-07-01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2061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开幕式并讲话,要求全省社科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责任担当

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政治站位具有先导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正面临“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面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时代课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亟需社科界来研究来破解、来贡献智慧力量。从国际来看,新冠疫情催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秩序的交叠碰撞,世界不仅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而且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和人道危机,国际局势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极为深刻深远,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任务。从江苏来看,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既要看到环境优势、发展热度、前景预期没有变;更要看到内外部形势深刻变化,各方面困难增大、下行压力加大。这就更加要求在守住稳定、安全、廉政、生态四条底线的前提下,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快一些,在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基础上积极主动进取,以高质量的“进”促进基本盘“稳”,支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责任,在大变革、大变局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自觉的使命担当,为时代和人民立言立论、培根铸魂。

二、把牢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社科理论界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坚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领会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原创性贡献,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理论品格和学术价值,不断增进学理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在深入宣传研究阐释下功夫。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断延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结合新思想在各地各领域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加强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让理论研究更加饱满、更有张力,为深化理论武装提供学理支撑。要善于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生活话语,把深道理讲浅、把大道理讲明,做到具体实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在 “立”“破”并举上下功夫。以新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不断发出理论强音,更好地补钙铸魂。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结合,有力辨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尤其要针对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各种误读曲解甚至攻击抹黑,积极运用新思想这个理论武器,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析引导,廓清思想迷雾,澄清理论是非。近年来,我们组织编撰《社会思潮怎么看》,较好地起到了辨析引导作用。今年,我们正在组织编写《思想理论热点问答》,在座不少专家积极参与其中。总书记要求,立破并举、以立为本,社科界要在这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三、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为人民立言立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根本问题;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科研、为谁代言,是社科工作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研究什么、主张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多重矛盾叠加的严峻形势下,迫切需要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把保障人民利益作为研究动力,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书写、为人民代言中走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路。要紧贴人民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选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期盼、人民向往中立论,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发现规律,筑牢学术研究的基础,明晰研究创新的方向。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在研究中要充分用好。要扎根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利益诉求,解决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理论困惑,阐释人民群众身处其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为人民立德立言立论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费孝通先生曾说,学术研究就是要“为富民事业想办法、出主意”,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出了安身立命之道。

四、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学术原创能力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要突出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要在解读中国实践中构建中国理论。积极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特别是要围绕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问题,加强系统性研究;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加强对策性研究;围绕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等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加强国际协作和比较性研究等。尽管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六稳”“六保”“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学术的力量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引导人民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知识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社科研究应当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树立学术共同体意识。要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引领研究方向、激发思想创造、规范学术行为,为提升江苏学术原创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五、抓好第一资源,促进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提供了中坚力量。要积极发挥江苏经济大省虹吸效应、深入挖掘社科大省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创新体制机制。用心营造招贤纳才、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将更多理论界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吸引进来,汇集一流的学术资源,汲取源源不断的研究力量。要优化队伍结构。按照学科覆盖广泛、年龄梯次合理的原则,坚持选才、育才、聚才一体化推进,优化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断开拓选拔人才、锻炼人才的路径,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多让他们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工作,确保研究队伍青蓝相续。要培育优良风气。结合“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社科人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积极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培养真信仰、大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心系国运、为国担当,自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人民做好学问。尤其要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起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环境,展现新时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