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形势任务,强化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善于观大势、积极谋大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把握历史新方位中推动事业迈上新台阶。
要胸怀国际国内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两个大局”历史性交汇,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来看,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重大选择。特别是随着中国之治日益展现出制度优势,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推动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既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又破解了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社科理论界应当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增强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在变局中把握方向、赢得优势提供有力支持。
要聚焦江苏发展定位。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定的向、指的航。“强富美高”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不仅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今年,是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既要看到我们的环境优势、发展热度、前景预期没有变;更要看到内外部形势的变化,也使得我们各方面困难增大、下行压力加大,能不能更早解决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在转型发展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关键就是看今后这几年解难题、攻难关的力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目标定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规律,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扬斗志,不断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回答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下半场的答卷,努力多出体现中国特色、江苏水平的高质量成果,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作出应有贡献。
要把准高地建设要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党中央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委坚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娄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这些年,我们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阐释、应用对策研究、学科体系完善、历史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中央要求相比仍有“短板”,与兄弟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与新时代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仍有“盲点”。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需要全省社科理论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防控措施,展现出的出色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同时要看到,在这次应对疫情中,也暴露了我们在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国内外一些舆论借机质疑、恶意攻击,火上浇油的有之,唱衰抹黑的有之,有的甚至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还是彰显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无论是服务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还是服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主动担当,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二、高举思想之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前进的思想旗帜。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始终坚持把举旗帜作为首要使命任务,把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全省上下对标新思想,深入解放思想,及时统一思想,高度自觉地用新思想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新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要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充分认识它的理论品格和学术价值,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不断增进学理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从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找题目、找思路、找答案,把新思想融入到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创新、不同学科的话语表达之中,融入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宣传普及等各项社科工作之中。要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全面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当前,特别是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组织社科专家和智库力量进行深入宣传阐释,讲清楚抗击疫情过程中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讲清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讲清楚中国防控疫情向世界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讲清楚广大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无怨无悔的牺牲精神是如何炼成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要在大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就是要深入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善于把深道理讲浅、把大道理讲明,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讲好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逻辑大情怀,真正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两中心一平台”是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聚合效应,善于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话语、生活话语,做到具体实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特别是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注重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推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强的理论阐释精品,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实效。
要在加强辨析引导上下功夫。加强新思想宣传阐释,是一个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过程,一个辨析引导、凝聚共识的过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斗争较量日趋激烈。社科理论界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对各种社会思潮要善于见微知著、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不断发出理论强音,更好地补钙铸魂。要针对人们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各种误读曲解甚至攻击抹黑,积极运用新思想这个理论武器,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析引导,廓清思想迷雾,澄清理论是非。要加强社科理论阵地管理,确保党的科学理论在各类阵地牢牢占据主导。
三、聚焦关键环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总书记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时代命题。要以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突出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着力破解当前社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社科创新发展的能力。
要统筹学科发展。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但也存在着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的问题。加强学科体系建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大命题。要坚持一体化发展,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梯次合理、高效高能的学科布局。要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一批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理论繁荣、促进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一批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开创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使基础学科扎实稳固、应用学科更具活力、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冷门学科后继有人。
要加强学术创新。学术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学术原创能力这个关键,坚持从我国当代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注重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汲取他国发展中的有益经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要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发展逻辑,凝练学术原理和学术思想,努力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观点。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为提升江苏学术原创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要提升话语表达。话语既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构成思想的重要元素。话语表达的创新,关系思想传播的效果。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以科学化、民族化、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打造开放融通、互学互鉴、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组织社科理论界扎扎实实搞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提炼出的标识性概念才能合实际、通民心、立得稳、传得开。
四、抓实平台载体,更好推进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建设
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是建设文化强省的突出任务和显著标志。去年,省里制定了新的三年行动计划,要认真抓好落实。
要持续建强重点平台。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是新形势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社科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江苏在“四大平台”建设上见事早、起步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平台建设迫切需要在工作思路、载体手段上拓展和提升。要在融字上做文章,打通中特中心、智库、高校马院、媒体之间的壁垒,把各种力量有效聚合在一起,建设更有显示度、综合性的新品牌。要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注重以“融媒体”思维打造重点理论宣传阵地,持续提升新华日报《思想周刊》、省广电总台《时代问答》栏目的质量水平和传播效果,提升“理论之光”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理论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努力打造现象级的平台产品。
要着力抓好智库建设。当前,江苏新型智库建设初具规模,“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和梯次发展的“雁阵布局”已经形成。去年底,省智库办组织了三年节点综合考评,总体来看智库建设有特色有影响有成效。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智库作用的发挥仍面临不少瓶颈约束,体现咨政价值、务实管用的高水平成果还不够多,能够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智库还相对缺乏。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出题点题、智库选题答题的对接机制,推动出题部门善用智库,给智库出题、出难题,主动与相关智库联手,把智库团队变成自己的常规部队;推动智库上门调研、做好高参,把研究基地建到部门门槛里,把“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的参考”“实践的指南”。要加强智库体系建设,优化智库结构,支持推动有条件的智库争创国家高端智库。要充分发挥智库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作用,及时对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业回应和深度解读,更好地释疑解惑。
要深入实施文脉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作为社科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成效初显,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要继续整合各方力量,用更精深的研究、更精致的出品、更精彩的活动,打造江苏文化品牌,扩大江苏文化影响。要做好工程的长远谋划,在整理、研究、出版三个方面都要着力打造精品,今年要重点抓好《江苏文库》第三批图书的出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要持续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布局一批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著书立说、建言献策,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认真总结前两届江南文脉论坛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机制、创新方式手段,持续打造高端学术平台,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要加强运河文化研究,进一步讲好运河故事,更好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深化江苏文脉的宣传推介,借力各类传播载体,使文脉工程成果融入国民教育、滋养艺术创作、“走进寻常百姓家”,不断激活其生命力和创造力。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人才队伍是基础支撑。要优化社科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社科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链。要突出人才的梯次培养,统筹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坚持育才、选才、聚才一体化推进。对“江苏社科名家”,通过委托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推出名家成果文库、开设名家专栏、打造名家研究团队,不断扩大影响力,更好发挥带动作用。对“江苏社科英才”,在科研项目、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承担重点任务,贡献中坚力量。对江苏社科优青,择优给予项目扶持,帮助解决在科研起步阶段的实际困难,鼓励其潜心从事科研工作,推动其不断成长、提升能力。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结合“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社科人才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培养真信仰、大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自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引导社科工作者自觉抵制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切实涵养起崇尚精品、潜心治学、注重诚信、担当责任的学风,展现新时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作为、新形象。
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重大使命责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使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更加扎实有效推进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建设,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篇章不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