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 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

发布时间:2019-05-07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19年3月27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在宁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会议讲话中就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讲了四点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过去的一年,全省社科理论界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突出抓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契机,做了大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工作,推动社科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专门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省委坚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娄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责任。

一、把握时代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唯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才能不断出新出彩,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从国际发展大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面临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的重大选择。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西方国家加紧对我进行干扰遏制打压,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必然遇到的“成长的烦恼”,是由大到强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坎”,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放宽历史视野,正本清源、明辨是非,在更深层次上引导人们“睁眼看世界”,进一步唱响中国光明论、中国机遇论,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力量、积蓄势能。

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同时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经济下行和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逐步暴露,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既引导人们“怎么看”又指导人们“怎么办”,提供防范、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特别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需要我们围绕新中国70年来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和伟大实践,深刻解读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当前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在重塑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新格局的同时,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普及,一个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时代即将成为现实,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力大大增强,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冲击,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增加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特别是青年一代都是网络“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网络生态,是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不抓紧应对,就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知“变”求“进”,做到网络阵地延伸到哪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做到哪里,在网上发挥好理论压舱石、价值风向标的作用,努力把“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社科强省建设态势看,近年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社科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相比,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社科事业发展的新期待相比,与一些先进省市社科事业创新发展的态势相比,仍有不少短板要补、不少差距要赶上。比如,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总体走在前列,社科人才队伍总量不小,社科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突出,社科研究人员占人口总数、人均研究经费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高,与我们在全国的人口数量、在全国的经济比重不相称。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首要目标、作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重大任务,赋予社科理论界新的使命任务,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所作为、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我们既要有“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更要有“补短板、强弱项”的责任感,更大力度推进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努力把举旗引路、培根铸魂的工作做得更好,把全省人民紧紧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二、着力举旗定向,更好担当新使命

毛泽东同志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首要的是担当好举旗帜的使命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高高举起来,更好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加强理论指导要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研究阐释新思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各地各方面推出了一批重点研究成果,但研究阐释不深不透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块头”很大但缺少深度,有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离现实太远。加强对新思想的研究阐释,要着力求深化,既注重从宏观视角对新思想进行整体把握、系统研究,又注重细分领域和专题,针对总书记就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分门别类进行深耕细作,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靶向解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着力求转化,善于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话语表达,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打通,把深理论讲浅、把大道理讲明、把大本子讲薄。今年尤其要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突出聚焦70年来我国我省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组织社科理论专家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深入开展重点理论研讨活动,深入基层开展国情省情调研,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要组织编撰好《探路前行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执政党建设70年》等重点主题出版物,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制作通俗电视理论访谈节目,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奇迹最根本的在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引,在新时代更加自觉地运用新思想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推进理论普及要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玄学空谈,既“顶天”更“立地”。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理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推进理论大众化不能话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上下一般粗、各地一个调,搞“一锅烩”“一锅煮”,要善于精准传播、有效覆盖,把宣传普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要把宣传对象的基本构成、思想状况、主要诉求搞清楚,推出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开展分众化传播。对青年学生要找准共鸣点,多运用青年喜爱的方式手段,持续办新办活“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等特色活动,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理论的真谛,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对知识分子要找准关切点,聚焦他们关心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交流、以理服人,最大限度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对基层群众要找准结合点,善于把群众关注的与我们想说的结合起来,突出把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透彻,把各方面惠民利民的好政策讲明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有盼头有奔头。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积极改进电视和网上理论宣传,策划推出一批融媒体理论宣传产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各类平台资源,促进理论舆论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强化理论引领要在辨析引导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具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功能,其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对真理的坚守、还体现在对谬误的批判。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各种思想观念多样杂陈、各种角色竞相发声,各种错误思潮改头换面时有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错误思潮滋生蔓延,挑战严峻、形势逼人。特别是,今年是“八九”政治风波发生30年、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0年、新疆“七五”事件发生10年、西藏平叛60年等,敌对势力必将利用这些敏感时间节点借机生事,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社科理论界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面对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歌舞升平,而是考场和战场。要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增强善于斗争的能力,运用新思想的“望远镜”“显微镜”,通过深入透彻的理论辨析,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引导人们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三、聚力创新发展,不断激发新活力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等创新。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需要我们用创新赋能,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要在建设重点学科上聚力创新。学科体系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与北京、上海等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学科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不上时代发展脚步,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整合资源、调整设置、优化布局上补齐短板、提档升级。要突出优势,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重点学科,建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势学科,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较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优秀成果,力争江苏有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要扬长避短,既“选种”又“剪枝”,有重点、有倾斜地扶优扶特扶强,遴选并集中建设一批已有一级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调整一批过于薄弱的二级学科,通过优化整合、集中精力实现集约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往往是创新的前沿领域,比如新闻传播和互联网应用就是应该好好研究的新兴学科。要打破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交流交融、交叉融合,重点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凝练出适合自身、独具特色,能反映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让每个学科“开门亮户”,让不同学科错落有致、竞相发展。

要在提升原创能力上聚力创新。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融通各种资源,立足中国实际,全面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努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去年省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我们已经做了任务分解,希望大家自觉对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要加强社科学术共同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计划,建设一批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团队,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一批高水平的校外研究基地、实验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要引导社科工作者与时俱进,注重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有时代性的新材料、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回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写出有深刻洞见的著作,提出有独特创见的理论,创造有战略远见的学说。

要在改进学术评价上聚力创新。学术评价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但近年来,过于强调量化指标的学术评价体系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学术浮躁、学术不端现象增多,类似南京大学梁莹事件、北京电影学院翟天临事件等学术造假事件频发。加快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学术界的殷切期盼,也是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的应有之义。要树立问题导向,针对学术评价标准过于定量化、西方化、行政化、人情化等问题,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标准,结合江苏实际和实践,创新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学术评价体系,努力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形式轻实效、重国外轻国内等倾向。要健全体制机制,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增强分类评价标准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科研“一把尺”“一刀切”、一票否决,制定完善有利于教学型教师的考核晋升制度,实行严格的科研诚信制度,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学术不端行为。要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强沟通、协调、联动,共同推动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更好地调动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主动担当、积极开拓。

四、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构建新机制

品牌建设关乎社科工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江苏坚持品牌导向,一批各具特色、集成创新的“江苏出品”产生广泛影响。我们要持续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瞄准新的增长级,找准新的发力点,不断打造新的“江苏名片”,激发社科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抓好重要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建设,是新形势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社科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江苏在“四大平台”建设上见事早、起步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各地相关探索创新不断,我们不进则退。要积极提升老品牌、创塑新品牌,努力把社科理论工作平台载体建得更实、更强、更好。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创新可视化、嵌入式、互动性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理论宣传平台建设实效。要更好发挥平台的凝聚引领效应,积极探索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新平台,用标识性平台更好地凝聚专家学者、凝聚社科力量。

要抓好新型智库建设。当前,江苏新型智库建设初具规模,“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和梯次发展的“雁阵布局”已经形成。随着智库建设进入“下半场”,工作重心要从有到强、从建到管转变,着力通过统筹指导,进一步把“建好智库”的举措落下来,把“管好智库”的效果显出来,把“用好智库”的热情调动起来。要规范治理,打破省级重点智库“闭环”,动态调整、以评促建,克服“库”多“智”少问题,激发智库的成长潜力和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智库规范化建设水平。要完善机制,促进决策部门与重点智库有效对接,实现供需双方从“握手”到“牵手”的深度联系,推动智库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等,提升研究质量,更好地把“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的参考”“实践的指南”。要建好载体,进一步打造“智库峰会”品牌,推动智库峰会高端化、品牌化;探索智库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实现路径;编写智库发展蓝皮书,推动江苏智库建设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要抓好文脉工程建设。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一项惠及大众、泽被后世的基础性、传承性工程。今年是工程实施的第四个年头,要在前三年的坚实基础上,稳扎稳打、持续推进,用更精深的研究、更精致的出品、更精彩的活动,推动文脉工程成为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识。要高质量推进整理与研究工作,推动整理出精品、研究出精品、出版出精品,精心推出《江苏文库》第二批图书。要加强合作联动,推动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开展合作研究,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标识,使江南文化研究成为推进长三角学术科研一体化的重要连接点,促进形成相互借势、交相辉映的发展局面。

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固本之基、强省之要。要创新社科人才发展理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优化社科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保障机制,通过实施紫金社科人才“领军行动”,统筹各类各层次社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用干事创业平台、广阔发展空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扶持推动更多的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引导更多的社科名家大师向江苏集聚、更多的社科高端人才向高峰攀登,让江苏成为社科人才施展才华、立业成名的热土和沃土,在江苏社科人才高原之上树立更多高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社科人才深入基层一线、扎根人民群众,勇答时代课题,立德立功立言,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在勤业精业中做好社会表率,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充分展现新时代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建设社科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握机遇、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同心共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