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省社科界第十二届学术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全省社科界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守正创新这一新方位新坐标,努力推动我省社科理论工作高质量走在前列,为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不断作出新贡献。王部长重点围绕社科理论工作如何守正创新,讲了三点意见。
一、始终坚守社科理论建设的根本
加强社科理论建设,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坚持守正至关重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面对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和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坚守“正道”和根本,才能确保社科理论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守正就要高举思想旗帜。对广大社科工作者来说,举旗帜是首要的政治担当和要求。高举思想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就要让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高高飘扬起来,社科理论界不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上走在前列,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的重任。要带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阐释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守正就要守好意识形态防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社科理论界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面对复杂多样、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面对各种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思想观点,社科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守好意识形态防线,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发挥好主力军作用。要善于运用新思想的“望远镜”“显微镜”,加强深层次问题辨析引导,通过深入透彻的理论辨析,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勇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对各种“唱衰”和攻击,社科理论工作者要站出来发声批驳,帮助人们认清实质要害、廓清思想迷雾。当前,有关中美经贸摩擦、改革开放40周年等方面的议论讨论很多,各种倾向性观点不时冒头,各种噪音杂音、错误论调扰乱人心、影响信心,社科理论界在重大问题上不能失声、在重大节点上不能失位,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更加主动地担当作为,更好地用学术成果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主导权。
守正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才有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不断用思想之光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孜孜探索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科理论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和历史前进提出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江苏要建设社科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首要前提是守正,根本动力在创新。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顺应大势、跟上时代,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社科理论建设不断展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社科理论工作要把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善于发现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着力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研究重点放在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从伟大实践、伟大变革中总结有规律性的新经验,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勇于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
创新必须提升原创能力。原创是理论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如果不顾中国实际,套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发展,用西方的概念、范畴和话语生硬地裁剪中国实践,不但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容易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要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融通各种资源,瞄准学术前沿,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着力提高知识广度、学理厚度、思想深度,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江苏的社科理论工作更有质量和影响。
创新必须做优平台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建设,是新形势下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社科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发力点。江苏在“四大平台”建设上见事早、起步快,同时在学术大会、新型智库等平台上加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各地相关探索创新不断,我们不进则退,要积极提升老品牌、创塑新品牌,努力把社科理论工作平台载体建得更实、更强、更好。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创新可视化、嵌入式、互动性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理论宣传平台建设实效。要更大力度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加强决策部门与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推动智库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等,提升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更好地把“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的参考”“实践的指南”。要更好发挥平台的凝聚引领效应,积极探索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新平台,用标识性平台更好地凝聚专家学者、凝聚社科力量。
三、为社科领域守正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社科理论工作守正创新,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氛围,需要进一步夯实制度机制基础,需要进一步提供有力队伍保障。要更加注重在关键和要害处聚焦用力,更加注重抓基础、强保障、促长效,推动社科理论工作不断强起来、实现高质量。
要在优化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强化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带动作用,通过更有效的制度机制,更好地整合社科理论界“五路大军”资源优势,促进理论创新能力、学术创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着力完善学术成果激励机制,坚持创新为重、质量第一的导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让每项评奖评审都评出创造力、评出生产力、评出凝聚力,推动多出优秀成果、多出精品力作。着力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更好地调动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在强化人才支撑上下功夫。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施标志性文化人才工程,着力优化社科人才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统筹各类各层次社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用干事创业平台、广阔发展空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扶持推动更多的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引导更多的社科名家大师向江苏集聚、更多的社科高端人才向高峰攀登,让江苏成为社科人才施展才华、立业成名的热土和沃土,在江苏社科人才高原之上树立更多高峰。
要在加强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涉及领域宽、知识更新快,社科理论工作专业性很强,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出漂亮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增强“四力”,既是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期望要求,也为社科理论工作者提高能力素质指明了方向。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从严要求自己,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弘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精神,坐得住科研工作的“冷板凳”,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让为人为学之路越走越宽广。要更加注重推动专家学者深入实际了解国情省情,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对接起来,让述学立论更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