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找准方位 科学谋划 奋勇攀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峰

发布时间:2021-03-26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20年12月30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开幕。省委书记娄勤俭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希望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全省大局,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找准方位、科学谋划,奋勇攀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峰,为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娄书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上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掌稳思想之舵、增强精神力量,才能够推进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新思想在江苏的具体化,我们推进各方面工作都要对标对表,从事思想理论研究更要笃学笃行,更好地用新思想培根固元、引领方向。这当中,首要是解决好“武装自己”和“武装他人”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真理的传播者,要用真理引导他人,必须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好自己”,自觉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与上项目、搞工程等物质建设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精神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砥砺的是思想灵魂,有其特殊性。真正好的社科成果,顺应时代需求,推动发展更好遵循规律,会产生比一个具体项目大得多的效益。前几天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评论,主要观点是“让人信,自己先得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经常扪心自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是否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从而发自内心地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做好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更多的人”,是党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重任。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有些研究成果质量还不是很高,宣传科学理论有的还在概念里打转,阐释大政方针有的简单照搬讲话文件。应当看到,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大众心理乃至利益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守牢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底线,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思想理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要多考虑写出的文章是否有深度、接地气,拿出的成果能否说服人、引导人,更加紧密结合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疑虑和困惑,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引导更多的人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打破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更富创造性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江苏拥有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底蕴,能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新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个“中国特色”,关键就在于主体性、原创性。五中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两种道路、两种理论、两种制度的交锋愈发激烈,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践进行深刻解读和有力阐释,进而更好地指导和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社科资源丰富,历史上思想文化名家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费孝通、匡亚明、胡福明等为代表的一批江苏社科名家大家,用有创见、有价值的精品力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向新征程,江苏肩负着“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在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立自强上也应当有大作为、大追求。近些年,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总体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社科人才队伍总量不小,社科学术研究成果也很多,但还需要“高处再攀高”,进一步成就哲学社会科学的江苏之“大”、江苏之“强”,产生更多像费孝通这样的名家大家,产生更多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适应时代要求、引领风气之先的名作力作,让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与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相匹配,成为江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心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在发扬优良传统中坚定创新自信,在强化主体意识中提升原创能力,在批驳谬误中坚持真理,扎扎实实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社科成果、社科品牌,加快构筑思想文化高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江苏贡献。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希望大家把论文更多地写在江苏的大地上。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大地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养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关键是做到“三个好”:一是把重大的命题回答好。总书记要求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是我们新阶段新征程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也是社科界必须聚力突破的最大课题。前段时间,围绕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广泛征求了包括社科界在内的专家学者意见建议,不少真知灼见已经转化为决策的成果。在实施推进中,不论是“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还是“走在前列”,都蕴含“为全国探路”的要求,很多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社科界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超前做好研究。总书记在这次视察中,还就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进行现场指导,也需要社科界主动跟进、加强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助力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地生根。二是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由农到工”的转变,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由内到外”的转变,通过推动转型升级开启“由大到强”的转折,通过接续奋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跨越。一路走过来,涌现了“春到上塘”、苏南模式、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张家港精神等一系列江苏经验、江苏典型,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富矿”。“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客观地说,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比如,当年苏南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异军突起,崛起后为什么又会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新时代新阶段又将朝何处去?其演进的内在逻辑、规律走向,都有待社科界深度挖掘,这对我们开启新征程将大有裨益。再如,在这次抗疫大战大考中,作为常住人口超8000万、流动人口超2000万的人口大省、市场主体超过1100万的经济大省,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都交上了优异的答卷,把这伟大壮举背后的根本原因讲清楚、深刻的启示阐释好,对于干部群众坚定“四个自信”、提振精气神,也是很有价值的。三是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好。面向“十四五”,江苏经济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还需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本质安全水平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存在薄弱环节,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带着问题找答案,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多建睿智之言、多献管用之策。
  第四,学术生态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土壤,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呵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使命责任,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史上,真正的名家巨匠从来都是严谨治学的典范,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关键就在于他们有真情怀、真学问、真品格。真情怀,说到底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如果丢掉了“社会”、脱离了人民,就丧失了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也就称不上是科学。如何走进社会、走入群众?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络,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我们只有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学术思考、学术研究的根本点,把群众需要作为理论创造、思想创新的切入点,把群众实践作为探索规律、发现真理的支撑点,才能真正为人民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真学问,说到底是“以何立身、以何名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要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大作品的背后是大学问,出大作品、成大学问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最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的坚守,最需要“不害怕时间考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心,这个过程十分辛苦、殊为不易,但正因其辛苦和不易,方成其难得与可贵。费孝通为求解中国乡村发展之路,一生30多次回吴江,26次访江村,“沉下去成为农民,走出来成为研究者”;匡亚明为通古今之变,发起并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6000余万字,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原创性思想文化项目之一;从1988年到2020年,江苏出版人经过32年的接续努力,推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超过200部,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媲美,成为当今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丛书之一。他们的这种专注和执着,都值得我们学习。真品格,说到底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特殊的道德责任和学术责任,需要把做学问与做人做事统一起来。希望大家按照总书记殷切期望的那样,“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真正在为国家、为民族做学问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