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之窗
建好用好实研基地 讲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张家港故事”

发布时间:2025-03-10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1962年建县(市)以来,张家港从苏南“边角料”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创造出“无名山丘崛起为峰”的时代传奇,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成为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的生动注脚,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案例。2024年,根据中共苏州市委统一部署,张家港市秉持“文化赋能、经济焕新”的工作理念,按照“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进行实体运作、拓展未来空间、形成联动效应”的工作思路,启动了人文经济学张家港实研基地建设工作。
人文经济学张家港实研基地位于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张家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样本,以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层组织链”为依托,整合全市9个分中心、11个区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10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构建了“1+X”人文经济研究实践体系,率先打造“文化赋能 沙洲蝶变”张家港市人文经济发展主题展厅,推出13条研学精品路线,人文经济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沉浸式教学各项功能逐步建立并完善。
一、以场馆建设为牵引,构建人文经济研究实践体系
人文经济学张家港实研基地以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七馆一院”(综展馆、科技馆、城展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保利大剧院)为主阵地,按照“1+X”的功能布局,在建好用好“文明张家港”展示馆、“张闻明”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中心、“张闻明”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艺书房”等阵地的基础上,精心遴选江苏沙钢集团、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长江文化博物馆、沙洲优黄文化园、光束汽车、湖畔书房、永联村、善港村、农联村、金村村、凤凰镇科创园等101个富有张家港地方特色的人文经济研学点位,分众分类打造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铸城、以文互鉴、以文焕新等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人文经济学研学线路,在全国县级市率先打造“文化赋能 沙洲蝶变”张家港市人文经济发展主题展厅,总结梳理人文经济的历史渊源、生成逻辑、本质内涵与主要功能,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在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二、以案例研究为基石,探索县域人文经济发展路径
围绕“张家港精神”“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等主题背后蕴含的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关系、本质特征内涵,启动“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张家港实践”课题研究,面向全市征集3批75个典型案例,建立“文明探源 人文探秘”“滨江休闲 生态度假”“稻香酒韵 现代农业”“传统企业 转型发展”“数字引领 科技创新”“集聚发展 能级提升”“筑巢引凤 招商引资”“企业上市 集团发展”“乡村振兴 富民强村 ”“基层治理 多元共享”“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文明培育 文明实践”“教育均等 优质普惠”等13类案例库。2024年,完成《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内涵和实践路径》等18项课题研究,举办“前沿对话·人文经济学的县域探索”专场学术活动,相关活动在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环球时报、交汇点新闻、苏州电视台、看苏州等多个主流媒体报道,《绣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面绣”——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张家港实践研究》《讲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张家港故事”》《人文经济学:张家港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支点》等多个课题成果在《新华日报》《群众》《苏州日报》发表。
三、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持续激发人文经济示范效应
立足“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在‘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的工作目标,2024年高标准承办两期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社会心理服务赋能文明城市建设”圆桌对话会、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近1000位学员实地参观,受到广泛好评。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首届新闻传播学田野调查工作坊”研学项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海内外18所高校的学员分赴张家港11处特色田野点进行调研。全年高质量做好各级党政领导考察团及市民群众的调研考察、观摩参访等接待保障工作,累计接待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苏州市社科院、吴江区社科联等各级党政领导、考察团604批1.5万人次,接待观众、读者等总计91万人次,为全国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贡献了张家港智慧和力量。
(张家港市社科联)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