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4-11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作者:范玉刚
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3月25日)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们正在迈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新发展阶段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中央及时提出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尤其关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新突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什么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或者说如何理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价值指向?
“看不见”的隐性富足
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共同富裕,既表现为人民物质上的富有和安居乐业,也显现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状态的饱满,二者之间是不可偏失的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关系。究其内涵而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狭义上物质财富的富裕,而是广义上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它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有,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的心理愉悦等“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足。
作为共同富裕内涵与构成部分的精神生活富裕,主要表现为人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从而显现为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饱满、自尊自强意识的张扬和奋发意志的昂扬。精神生活富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惟此,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应把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统筹推进,特别是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要把增强人民普遍的文化获得感作为着力点。
关键在于“共同”
要明白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共同”。固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个体性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多样化文化体验感的满足,但在扎实推进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政策导向中,其关键在于对“共同”的关注。正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追求共同富裕特别是精神生活富裕中也要鼓励每个人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但这里的“共同”并非全体的意味,其要害在于一种价值上的理解和界定。所谓精神生活一定是个体的千差万别,每个人在精神生活中的满足感和对品味的追求是差异化的,事实上越是在文化包容性发展的氛围中,整个社会越是在文化活力迸发中呈现出创造创新创意无限的精神状态。可见,所谓“共同”不是人数上的全体,而是所呈现的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状态,一种洋溢在全社会的昂扬向上向善的社会舆论氛围,一个民族意气风发的奋进状态。这里既有普通民众的铺天盖地的精神水草,也有民族脊梁的顶天立地的精神大树,由此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因此,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尊重人民个体性的精神生活差异与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又要强化在精神生活中对精神信仰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守护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增强。
诚然,因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平衡,以及文化传统和每个人心性的差异,这个“共同”还需要在差异化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上来理解和定位,既不是少数人的精英立场,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平均主义。但是,无论存在多么大的个体性差异和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精神信仰和价值守护上仍体现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指向。因而,在我们看来所谓“共同”是指有着共同的精神信仰追求和理想信念与道德价值的坚守,在当代中国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的践行和守护,而不是所谓精神生活的平均主义和同质化的精神文化食粮的供给。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共同”的重心落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守护上,以此形成对多样性和差异化的精神生活的统摄与价值引导,从而在精神上成就一个民族的伟大并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不能止步于物质文明的进步一样,还要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成长。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去除物质上的贫困,还有贫困人口精神上的自立,特别是从精神上心理上祛除贫困文化的病灶,进而有助于从空虚、无聊的精神贫乏中解放出来,追求一种有尊严的有意义的值得过的人生。这之于个体而言,不仅有精神的自立和主体意识的萌发,还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的增强;之于一个民族而言,在这里催生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唤起的是民族精神的意气风发和对伟大荣光的渴望,这是对一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奠基。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此为逻辑出发点,同时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脚点。
究其“共同”而言,既有着形而上的价值指向,经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追求,以其向上向善的力量,为着民族的伟大复兴鼓起奋进的精气神,展现出一个处于历史上升通道的民族应有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最终使每个人都显现为价值上的坚守、道德上的自律、行为上的文明、审美上的文艺素养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应当的理想状态。同时,所谓“共同”也离不开形而下的力量支撑,如文化资源(如设施与设备、服务条件)的均等化,多样性文化内容的普及化,遍及全社会各个角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运行,如当下社区文化下沉所焕发的溢出效应,特别是文化服务机制的健全化。
在精神文明实践中凸显价值导向
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与阐释,既要注重内涵发掘,也要注重载体和渠道、平台建设,不断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精神文化内容的有效供给。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中,还要注重各种有着普遍显示度的符号与载体建设,促使形成推动人人参与的文化格局。近年来,各城市普遍下沉的社区文化与浙江等地建设的文化礼堂,在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发挥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说到底,人的精神生活既指向微观个体,也有着面向组织层面和对外形象展示的维度,是一个广泛性的概念,需要在社会层面形成普遍的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文明礼仪、社会风尚的引领,在普遍的文化活跃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实践中凸显价值导向。如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在加快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中,积极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让人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升华、气质提升、文化熏陶。
通过对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关键“共同”的深刻理解,旨在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认同,以人民对精神生活中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的追求,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究其本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向是对共同信仰的追求与守土有责,旨在以主流价值观的精神食粮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践履和生活举止中真正影响甚至主导人民的精神生活,使民族的目标导向与个体的价值诉求统一起来。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要在强化对信仰和信念的引导中,做到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