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江苏省政治学会召开“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改革”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12-04 | 信息来源:

 

    由省政治学会主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省政治学会2014年年会于11月1日在扬州大学召开。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汪锡奎主持会议。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改革”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会上,江苏师范大学任平教授、南京大学闾小波教授、南通大学臧乃康教授、扬州大学刘华教授、苏州大学乔耀章教授分别作了《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政治学研究的新主题》、《深化政治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视角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治理》主题发言。

    在小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就治理的概念内涵、治理理论的西方视域、治理的传统资源、多学科视角下的治理、服务型政府建设、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社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实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治理的概念内涵

    徐州医学院吴楠副教授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治理思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身上的物的外衣,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以物为本的基础之上,展望了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社会治理机制。这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有启示意义。

    苏州大学博导乔耀章教授对社会治理问题做出政治学的解读,指出社会治理要处理好“独治”、“共治”和“互治”这三治的关系。即从政党、国家、政府的“治理社会”或“独治”过渡到政党、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或“共治”再走向政党、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相互治理”或“互治”,实现“政道”与“治道”的统一。

    南京审计学院吴汉全教授对“治理能力”进行基础性的学理研究。从国家治理能力与权力运作、制度规范、公平正义、经济发展、执政能力、指标体系、治理成本、治理路径等关系的八个方面与治理能力相关的重大因素及关键性环节中梳理出来,明确了“治理能力”的内涵、外延及其所具有的诸种关系,从而为研究治理能力提升途径打下基础。

    无锡市委党校吴文勤副教授围绕习近平提出的“八个能否”,指出我国正从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民主化,着力推进现代执政党和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等几个方面着力构建一整套现代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话语逻辑基础,破除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障碍,明确了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目标和任务。

    二、治理理论的西方视域

    扬州大学唐慧玲副教授梳理了“公民服从”这一概念,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探讨了其源起及提出,指明公民服从所要达到的价值追求及理想类型,指出更好地实现公民服从,准确把握公民不服从的合法限度,有效应对现实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公民不服从,对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和谐正义的社会,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河海大学刘贺青博士后从环境政治角度解读了澳大利亚女学者罗宾•艾克斯利的绿色国家理论。绿色国家理论主张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进行重塑,在现有国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政治制度中纳入更多的环境正义因素,是一种浅绿意义上的环境政治理论流派。刘贺青指出虽然绿色国家理论与主权理论有冲突,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内在的矛盾,但在生态问题的凸显,一方面,人们抨击国家在国内环境治理问题上治理不力,国家不够强大和积极;另一个方面,又抨击国家无视全球化或者环境的整体性联系,国家又过于强大和保守,国家陷入环境治理两难境地的背景下,仍不失一种积极可行的方案,对中国政府完善生态治理也有启发。

    苏州大学张劲松教授梳理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指出不同于中国有关国家现代化及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西方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往往从微细之处着手,个案分析中国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现代化,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享受现代化的成就,却拒绝进入西方现代化体系,并归纳出其特点:中国人坚守中华文明;实行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依赖科学,还依赖高效的国家权力结构。这确立了中国范式。

    三、国家治理的传统资源

    东南大学魏福明副教授考察了儒家“贤能”治国的思想和实践,指出儒家的“贤能”治国实际上就是“德治”、“人治”,这种治国方式维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温情,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以致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一,不能简单否定。但是“德治”过于理想化,缺乏制度保障,理论上存在缺陷,实践上难于操作,也不能简单继承,当今中国治理应该合理汲取儒家“贤能”治国的内核精髓,使德治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通,实现其现代转化。

    四、治理的多学科视角

     徐州医学院朱虹副教授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了社会治理,指出社会治理不仅具有工具理性的特质,还具有价值理性的特质。社会治理凸显“合作互信”的价值诉求、彰显“公共服务至上”的伦理精神、蕴含“和谐”的伦理关系、以“民生幸福”为最高价值旨趣,具有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伦理蕴涵。

    江苏师范大学韩雪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国家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只有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治理新特征,改革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改革科层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组建一支既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全新变化又能掌控国家治理建设的新型公务员队伍,建构一个能够有效驾驭全球化和现代化变革浪潮的治理体系,建立政府与公民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的密切关系。指出宣传治理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需要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在关注、服务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宣传与探索并用,通过对治理的独特贡献来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形象,以新思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五、服务型政府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赵晖、张振教授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其构建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转型期只有从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三个主体入手,才能提高我国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无锡市委党校王华华以无锡市为例,总结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无锡以公众“价值偏好”为行动导向,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以破除“城乡差异”为行动路径,释放改革发展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以推进“政府创新”为行动方式,整合“财权”“事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厘清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其经验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江苏大学蒋俊明副教授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主行政推进的关系,指出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行政民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行政分权的制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公众参与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行政民主化重点在于通过权力关系的梳理和重构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目的在于形成政府和社会之间“强强——共治”的关系模式;行政分权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方式向“制度化”方式转变,推进政府和社会分工治理体系的定型;公众参与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推进政府和社会合作治理体系的成熟。

    南京师范大学钱再见教授基于公共权力视角考察了政府公信力及其提升路径。指出公共权力悖论阻碍了国家治理进程中合法性、民主性、透明性和责任性的实现,导致政府公信力危机。因此,要通过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扩大公民参与,实现依法治权、用制度管权并且以权利制约权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摆脱公共权力多中心趋向与责任制约束的两难,建构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责任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省政府办公厅原副巡视员林涛以江苏推行政务公开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政务公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在阐明政务公开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江苏政务公开的实践经验和成就,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南京晓庄学院王文建教授等对西方权力约束理论范式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西方的权力约束理论的范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范式向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范式的演变,认为权力制约权力到社会制约权力之间的演变给予了我们相应的启示。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执政党内部约束与参政党、社会团体外部约束并举,法律强制约束与道德教化约束并存,官方媒体约束与民间媒体约束并存等方式,塑造一种复合型的权力约束机制。

    江苏警官学院吴永生教授分析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权力失范的原因,指出权力监督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权力监督应当重视体制内外两种主体的优势互补,追求依法监督与以德监督的合体,实现从功利性监督到道义性监督的跃升,进而以规范的监督实践提升公民素质,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教授分析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基本架构与优化策略。指出其整体架构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公开透明、责任到位、制约有效”的总体目标,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构建起由科学配置、程序控制、信息公开、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五大机制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科学配置机制、程序控制机制组成了权力运行制约体系,信息公开机制、综合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组成了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作为整个体系构成要件的五大机制均有各自的优化空间。只有针对每个机制的优化空间积极探寻相应的优化策略,才能有效落实“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目标要求。

    七、社会组织建设

    江苏警官学院胡大成教授指出公民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依靠领导层的自觉改革又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推动,将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公民社会首先要确立民众的国家意识、主人意识。关心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是公民社会的首选。反对一切法外特权,实现公平与正义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公民社会应该在共同富裕起来的基础上,努力培育中产阶层,使它成为社会的主体。

    南通大学潘修华副教授指出在利益表达体系尚不健全的社会转型期,需引入社会组织来化解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已通过邻里纠纷调解、弱势群体权益维护、政治参与、公益资源分配等方式在社会矛盾化解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制度环境的缺陷,其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因此。须多方争取公益资源,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政府须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善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

    河海大学毕霞教授用政治学的学科视角分析社会组织评估的问题。指出威权主义政治形态是目前社会组织评估的政治制度基础,压力型体制和运动模式与评估的科学、规范产生矛盾,导致社会组织评估存在诸多问题。改变的路径是调整现有的国家-社会关系状态,通过以法律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建设创设使社会由弱变强的政治制度环境,为社会组织评估提供政治制度供给,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状态,在此基础上建设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制度与机制。

    中国矿业大学亓光副教授从我国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组织的功能不足等问题出发,在设计政治整合特别是社会组织政治整合的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阐释了社会组织政治整合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社会组织发挥政治整合功能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在观察、分析和归纳西方社会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的基本做法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组织实现政治整合作用的主要实践模式。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加强政治整合功能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八、基层治理实践

    江苏师范大学徐元善教授以徐州市为例对“智慧城市”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智慧城市”构建面临着协同治理意识淡薄、政务协同缺乏支撑、服务资源融合不足、发展程度不够均衡、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信息资源亟待整合等问题。提出“智慧城市”的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强化均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等原则。要通过强化协同意识、提升协同治理能力、鼓励多方参与、创新建设模式等路径实现协同治理。

    常熟理工学院范炳良教授等基于对苏州地区乡村民主自治情况进行的定点调查,试图找出苏州地区乡村民主自治面临的困境原因及破解之道。指出苏州地区乡村民主自治困境的破解之道在于对乡村民主自治思想上高度重视,利益上以民为上,管理上依靠法治保障,治理上形成多元格局,机制上加强创新与整合,最终形成各方合力,积极推进且稳步实施。

    江苏师范大学楚德江副教授分析了现行乡(镇)长选举制度及其存在的弊端,在反思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曲折道路,结合当前乡村治理变革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的思路来推进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以扩大公民参与来提升乡(镇)长选举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无锡市委党校张鸣年探讨了“管委会体制”下的人大制度建设问题。指出开发区是国家和地方为发展经济而设立的特殊区域,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区。现实中,开发区的历史贡献尽管巨大,但其“经济高地,民主洼地”的现状依然严重地持续着。当前开发区要大胆创新,积极开展直接成立正式人大组织的探索。

    南通大学林莉博士就城镇化发展中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问题作了研究,指出治理格局的不稳定,治理主体定位模糊以及治理路径依赖的失灵,造成了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困境,需要通过社区主体性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和协同治理理念的生成。

    江苏师范大学祝天智探讨了农民内部征地冲突及其治理问题,认为地权变革造成了农民内部各群体之间土地权益边界的模糊化,导致征地过程中农民各群体不仅围绕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冲突频发,而且围绕参与权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只有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清晰界定农民内部各群体实体性和程序性土地权利,构建畅通便捷的冲突化解机制,才能逐步化解农民内部征地冲突问题。

    此外,有学者还就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制度认同与思想认同、国家中心主义与社会中心主义路径的选择、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集体林改中的政府角色、跨区域治安问题以及军队治理现代化等具体专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展开激烈的争论与交锋。

    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作了总结发言,指出省政治学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是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努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添砖加瓦。二是要打造新型智库,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三是要发挥学会纽带桥梁作用,使学会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之家。四是要进一步抓好学会自身建设,在全省性学会中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大会闭幕式上,对本次大会评选出的28篇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者进行了颁奖。

 

           (省政治学会)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