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会专家观点: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4-11-21 | 信息来源:

 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臧乃康

 

    1.赋予国家治理的时代内涵。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党”和“执政党”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实践形态。革命党时期的群众路线最终目标是建立革命政权,政治动员是其经常方式;执政党时期的群众路线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公众,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相结合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政治动员不应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党的群众路线赋予国家治理公民意识、多元治理等时代内涵,要求畅通社情民意,发挥群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决定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承担适合的公共服务职责。

    2.消解国家治理的体制障碍。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政府在公共决策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公开讨论和意见征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群众路线本身就包含有对公权力监督的内涵,权力监督和制约是党的群众路线题中应有之义。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和人口的流动性大,社会对个人束缚力减少,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问题日趋明显,社会动员能力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社会的海量信息严重挤压了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治理空间,科层结构不堪承载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因此,在利益协调、公共政策、文化认同的诸多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够减少、放松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和控制,减少科层制带来的负面效应。

    3.拓展国家治理的社会空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提高社会自主程度,拓展国家有效治理的社会空间。一是政府把大部分社会事务的支配权还给社会或社会成员,形成承载社会事务的权责统一的主体。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作和公共利益的分配,减少或避免政府用权的失误。二是国家从私人生活领域中逐步退出,适度提高公众自主程度。公民社会起着制约或约束国家和政府的自主行为的作用,保证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以上专家视点根据作者在省政治学会2014年年会上发言摘编,未经本人审阅)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