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至21日,由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主办、淮阴师范学院承办、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文化视阈中的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在淮安市高沟镇召开,来自省内各地的40位代表围绕明清小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26篇,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江苏学人在作者考证、版本梳理、文本解读以及小说与其他文体的互文关系、小说创作与接收的演变规律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既有对小说从文化层面进行的宏观论述,亦有对小说个案的微观分析,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小说新资料的挖掘发现。苗怀明、宋楠的《国外首部〈金瓶梅〉全译本的发现与探析》主要介绍了加布伦兹德译本《金瓶梅》手稿本的发现始末及主要特点,提出该译本是国外第一部《金瓶梅》全译本,它的发现把《金瓶梅》全译本在欧洲的出现时间提前了半个多世纪,这将为学界深入探索《金瓶梅》的版本流变及海外接受情况提供新的材料。于师号的《〈夜雨秋灯录〉本事考拾遗五则》,借助《备修天长志稿》、《重修恩县志》等方志文献,将《夜雨秋灯录》与《耳食录》、《右台仙馆笔记》等作品进行细读考对,考定了《刖妖楼》、《吴孝子》、《秃发张》等五篇小说的本事,对进一步明确《夜雨秋灯录》的小说性质、创作轨迹、艺术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本事”传统。
二是小说历史文化的研究。冯保善的《论明清江南通俗小说中心圈的形成》对小说创作及接受生态与社会诸多文化因素之间进行了梳理,重点探讨了明清江南通俗小说中心圈的形成及其原因,认为明代万历二十年以前,通俗小说仅处在起步阶段;万历二十年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通俗小说在江南与建阳各有优长,形成了通俗小说的两个中心;天启崇祯两朝,建阳开始从通俗小说中心淡出,而江南无论是小说的创作还是出版都成为全国的绝对中心;进入清代,江南更成为通俗小说创作、评点与出版为一体的唯一中心圈。作者通过文化视角的综合考量,认为江南之所以成为全国通俗小说中心,与其充足的小说创作与评点人才储备等有着密切关系。吴琼的《明代社会心理与冥婚题材文言小说的创编》通过对冥婚题材文言小说的分类梳理与深入解析,认为元明易代的战乱创伤、空幻意识和崇情倾向、贞洁观念的深入等社会心理深刻影响了明代冥婚题材的文言小说创作。齐慧源的《孙悟空形象与中国民间拜石文化》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进行考察,认为石猴出生体现了拜石神话中生育母题的嬗变,是民间习俗对神石信仰寄托的再现。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从法律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古代小说作品,即齐孝东的《法律语境下〈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的醒世价值》、韩希明的《从〈阅微草堂笔记〉看纪昀的法律观》,反映出近年来对小说文化解读的新意识和新趋向。
三是小说与戏曲、插图等之间的互文关系研究。蒋宸的《才子佳人小说与中晚明言情戏故事模式之渊源关系探略》从情节结构、人物类型化、婚恋模式等方面,试图阐说才子佳人小说与中晚明风情戏在故事模式上的渊源关系。赵兴勤的《情节模式的承继与改造——论〈金瓶梅词话〉中的常时节故事与韩小窗〈得钞傲妻子〉的改编》通过文本比较,对《金瓶梅》中不起眼的角色常时节被韩小窗改编成子弟书《得钞傲妻》的情形及背后原因进行了探究。伏涤修、伏蒙蒙的《〈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对〈西厢记〉的不同接受》通过同例比较,认为二者对《西厢记》的接受呈现出俗雅悬殊的两种倾向。值得关注的是,乔光辉的《象征与变形:建本〈水浒传〉插图之于文本的接受》通过大量例证分析,认为建本插图不分场合的礼节化、梁山好汉普遍的“儒士化”与建阳地区深厚的理学底蕴密不可分。
四是对《水浒传》和施耐庵的研究。莫其康的《浦著〈施耐庵传〉指谬》、陈麟德的《不能容忍对施耐庵故里指鹿为马——为浦玉生先生执瑕》、任祖镛的《对〈浙江文学史〉中施耐庵籍贯表述的质疑——与王嘉良等先生商榷》等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施耐庵故里当为兴化而非大丰,足见兴化文化界对《水浒传》及施耐庵研究的热情,这些成果对于认识施耐庵故里归属问题,不无助益。
会议期间,省明清小说研究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以萧相恺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
(省明清小说研究会 于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