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全面深化改革与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江苏省哲学学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4-01-11 | 信息来源:

 

    2013年12月28日,由省哲学学会和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2013年学会学术年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社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哲学、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与会学者围绕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展开讨论,气氛热烈、探讨深入,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认识。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哲学创新

 

    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异宾教授发言主题为“现代性与大屠杀”。张教授在历史与现实的关怀尺度下,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哲学的解读与思考:首先,从“灰色地带的无罪杀人者”理论出发,阐述了作为奥斯维辛执行杀人焚烧任务的犹太人是否有罪,进而思考了在“有罪与无罪、存在与非存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历史真相背后的真实。其次,阐述了“穆斯林现象”的亚裸体生命问题,并举例说明在奥斯维辛中处于濒临死亡的犹太人被降低为赤裸生命,他们的生命除了作为一具肉体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最后,张教授重新解剖南京大屠杀,引发在场学者对人性的现代性的重新思考。期间,张教授还穿插分析了以色列特工审判普通人和沉默的考古学等问题,从而透视阿甘本哲学隐性话语,即思考现实的某种归隐性的未说之物——潜能。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小锡教授围绕着道德的资本价值和资本的道德价值展开论述,首先指出经济不只受经济规律影响,也受道德影响。他从精神层面和社会效应两个角度论述了伦理道德问题是道德的资本价值和资本的道德价值的基本问题。紧接着,王教授从道德既是生产力又是资本两个方面,阐释了道德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有没有资本价值的问题。在资本的道德价值问题上,王教授引用马克思的观点“真正的经济一定是内含着道德的经济,是合理地协调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经济”为证,号召当今社会在民生问题、生态问题等方面要考虑道德价值的作用。

    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主要围绕有原则的实践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指出了“物质实践”缺失社会实践维度的问题。其次,在分析马克思经典文本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即“革命性”,其体现在物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的革命批判性。进而提出,有原则的实践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并探讨了有原则实践目标从何而来和未来目标的逻辑合法性问题。最后,唐教授分析了有原则的实践的当下体现,即顶层设计与个人实践的结合,处理好社会实践与个人实践的关系,以规律为前提,以批判性建构为导向。

    江苏师范大学曹典顺教授探讨了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他提出“中国道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论证了把“中国道路”从知性思维的范式中解放出来,从本体性、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哲学元素高度理解的重要性。重点阐明:从本体论视角看,“社会主义”贯穿“中国道路”始终,是具有本体意蕴的社会存在;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道路”具有主体意蕴,是中国人民的“道路自觉”;从价值论角度看,“中国价值”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自觉。

    南京市委党校哲学部孙景坛教授在深入研读马列经典的基础上,阐发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涵的新思考。孙教授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马哲基础理论发展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内涵的理解。他首先指出,改革开放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涵传统理解的冲击和挑战是空前的,这要求学术界要与时俱进地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学术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探讨虽多,但不科学、没有力度,而且对“生产关系包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权”探讨较少。针对此,孙教授提出要原原本本地阅读好、理解好马列经典。根据马列经典的梳理,孙教授的新看法是:生产力的内涵有四个要素,即科学技术、工具、人的经验技能、体力;生产关系也有四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资料的经营权、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

    淮阴师范学院王荣江教授阐释了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思想的新解。王教授在分析马克思从传统哲学研究向实在的科学研究的自觉转变后,指出马克思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接着他重点探讨了《手稿》视域中的“人”“自然界”“人的科学”“自然科学”等概念。最后,王教授重点梳理了“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之间的关系。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吴琼认为,张异宾教授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中基于不同传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的理解,提出“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不可单独来理解。“物役性”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物累”的发挥运用,对于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对此,郑劲超认为,物役性理论是马克思站在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逻辑视角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劳动生产成为压迫个人的物质性力量;二是人的真实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商品的物和物的关系;三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过程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压制的力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南京政治学院何怀远教授围绕毛泽东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问题发言。何教授认为,毛泽东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硕,实践成果巨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启示。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进步中的问题,把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成能够指导中国发展进步、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那个道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学理,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离开中国社会进步发展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有悖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的。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和全部价值指向,夺取革命胜利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毛泽东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理论逻辑对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是什么,同时搞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能够容许实践做什么,从而把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病在何处、社会主义路在何方、认识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怎样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这种立场得到了它的科学理论观点的支撑,它所主张的改造社会的方法是为实现其立场所决定的根本目的目标服务的,一句话,只有既符合立场要求、又有理论支撑、同时又能有效实现根本目的目标的创造,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否则,即使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或其他经典作家,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都是要修正甚至抛弃的。这就是毛泽东讲的“矢”与“的”的关系。其实,在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已经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党的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毛泽东违背了他提出并坚决主张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顾中国社会实际,推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犯了一系列以理想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所说:“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割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断章取义地抽出任何一个论断把它绝对化,看似有根有据,实则曲解马克思主义;名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则背离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一,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江苏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冯潇研究员论题为“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改造及其当代价值”。冯潇研究员认为,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体系,是科学的批判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抓住了这个理论精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极大成功。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具体体现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毛泽东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今天“中国梦”的雏形。

    东南大学袁久红教授以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为批判对象,以“从货币经济学向货币政治学”为题,首先从货币是价值的具体化、货币是危机的直接具体化、《大纲》对普鲁东主义的批判和资本构成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纽带等四点阐释了货币分析在《大纲》里的中心位置,接着以生产需要政治权利的运作为例介绍了政治学的分析视角,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价值的悖论,最后提出了消灭货币、消灭价值的理性构想。

    南京财经大学曹克教授发言主题为正义观,他首先提出正义的价值判断规范和社会判断规范,主张从历史视角考量正义。其次,阐释了马克思对正义观的批判和历史正义思想。进而提出正义的现实意义,认为任何正义都有社会政治、经济作为基础。最后,曹教授将发言落脚在人的正义的历史实现,体现了学术研究对现实的回归。

    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陈挺老师旨在回归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自然观主体向度的几个递进维度。首先,陈老师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对“自然”的七种解释到康德、黑格尔基于认识论角度对“自然”的认识,梳理了“自然”概念的历史流变过程。继之,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出发,梳理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即从黑格尔式的观念论思辨逻辑阶段到费尔巴哈式人本学逻辑阶段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阶段。认为马克思“人化自然”的自然观体现了哲学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维度、劳动-物质生产维度、社会历史性维度、历史生存论维度。最后,陈老师理出马克思自然观的“自然的支配-支配自然-自然的全面复活”的深度逻辑,透析了其中贯穿的人的解放的实践向度。

    南京政治学院讲师彭洲飞老师基于对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考察,探讨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现代性批判主题。他认为,现代性问题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业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社会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同样对现代性问题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和焦聚,其现代性批判理论志趣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对抗和抵制、对现代性的解构和消解、追求后现代的碎片化和差异化。这样一种崭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现代性诊断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诸多的联系,它们有着相同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实质,又存在着理论志趣的迥异和对立。如何认知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独特风格、新颖观点和别样论断,已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课题。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林元教授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四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特色,包括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搞了“资本”主义、改革开放面向西方社会、发展自身与借鉴他国、混合经济的运用等。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根基。刘教授在厘清价值和核心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根基在于社会制度满足人民需要,进而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第三,决定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的重要原则,即市场决定论、党领导论和政府调控论。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

    江苏师范大学任平教授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分享了解读“中国梦”的几点体会:一、以空想社会主义和苏联建设的历史教训为例,论证梦是美好性和空想性两个维度的统一。第二、在与美国、韩国等国的比较中,阐释了中国梦的若干特征: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中国梦将民族解放和独立置于人民幸福之前、中国梦是目标与路径的统一;第三、中国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和“怎样实现”中国梦;第四、当代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实现中国梦道路曲折、坎坷颇多。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主讲生态建设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庄教授首先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进而探讨了生态建设与人发展的勾连。紧接着他从生产实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对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等三个方面解释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他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南京政治学院姜延军教授围绕深化改革的辩证思考,主要论述了社会的每个人都没办法以局外人角度审视改革,在批判当今社会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的基础上,姜教授进而提出学者在改革大势中应秉承的社会担当和实践向度。同时,姜教授在阐发改革的崭新课题基础上,通过对中美在一些事情中的具体做法的对比,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后发优势减少和丛林法则影响增强的现实,指出改革不能向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过多诉求,而要更多地依靠创新。

河海大学博士生单守金主要探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道路问题。首先,他总结了全球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挑战,主要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等。之后,他重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路径选择,主要有: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快速发展自己、在全球化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

    南京邮电大学讲师陈宗章老师主要分析了“中国梦的节奏与变奏”,他首先将“中国梦”在历史空间中的节奏概括为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三步走”到“百年梦想”、从“和谐社会”到“中国梦”。之后,陈老师从文化自觉的体现、文化自信的彰显和文化身份的确认三方面阐发了中国梦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最后,陈老师指出中国文化正在复兴,并提出了在实现文化空间全面转向过程中的三条建议:一、做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二、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三、实现生产性的文化传播。

    无锡市哲学学会秘书长曹洪东教授围绕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伦理向度论述。他认为,随着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由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的转型,市场经济社会也逐步发育和成长。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相联系,必然会产生与其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某种道德社会心理和伦理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曹教授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作用及其局限,并指出市场经济需要价值伦理予以规制和导向。接着,曹教授分析了当今市场经济的伦理现实,即道德困境承载了过度的社会成本。曹教授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价值坐标的关键点,能否建构科学、和谐、认同并有实效的价值伦理至关重要。进而,曹教授条分缕析了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伦理价值向度、热点伦理价值向度、政治伦理价值向度、文化伦理价值向度、生态伦理价值向度。

    南京政治学院杜人淮教授论述了全球化视野中我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杜教授指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开放型经济和全球化红利。但是,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孕育和凸显,我国开放型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世界经济秩序变迁动荡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国家经济安全形势更趋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杜教授指出需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的对外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升效率方向转变。最后,杜教授提出了三点对策:第一,优化对外出口结构,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第二,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第三,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苏州大学郑萌萌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占领新媒体的高地;二是正视新媒体传播的局限性,发挥新老媒体的合力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理机制,争取传播的主动权;四是依靠自律结合必要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主要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问题,把为什么转型归结为社会大背景、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三个原因,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目标是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因素的吸纳、学科建设和实践层面的科学化。

    这届学术年会秉承了前几届的优良传统,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课题,探讨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以深厚学养和深切体会发言,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参照为向度,在精微问题和恢弘学理上分享研究心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省哲学学会  唐 永  徐 军)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