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4-01-11 | 信息来源:

 

    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于2013年9月28日至29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学术年会。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方忠教授主持,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德志教授、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曹惠民教授等先后发表讲话。徐放鸣教授介绍了江苏师范大学及其该校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徐之顺副主席对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学会理事会提出了四点希望:继续把握正确导向,发挥重大作用;积极举办学术活动,强化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尽量发挥地域性、丰富性的特点;加强自身建设,重视会员发展和年轻人才的培养。曹惠民教授代表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作大会工作报告,他回顾了学会过去五年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成就。本次年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方忠被选举为新一届会长,理事会还推举陈辽和曹惠民为学会名誉会长。本次年会还围绕“区域视角与华文文学”开展了学术研讨,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台湾作家与江苏”、“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陶然文学创作40年”等三个方面议题。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复旦大学陆士清、中国社科院赵稀方、山东大学黄万华、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香港作家陶然和马来西亚作家陶然等应邀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一、台湾作家与江苏

 

    台湾许多知名作家如余光中、白先勇、张晓风、司马中原等都与江苏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对江苏籍台港和海外作家的研究一直是江苏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者普遍认为,江苏籍台港和海外作家的研究这一领域尚有较大研究空间,他们就江苏籍台港和海外作家的研究现状、作品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江苏省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认为,对江苏籍台湾作家研究的欠缺突出地表现在对江苏籍台湾新作家和新作品了解不够。同时她认为做好江苏籍海外作家作品研究要注重史料工作。在江苏籍台湾作家个案研究方面,盐城师范学院孙晓东副教授以盐城籍台湾作家蔡文甫的研究为例,提出要加大江苏籍台湾作家作品在大陆出版传播的力度,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扩大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江苏文艺出版社蔡晓妮结合自己编辑实践,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江苏籍台湾作家作品出版情况,她希望在专家们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使更多更好的苏籍台湾作家作品能够得以出版。南京晓庄学院冯羽副教授则以亚裔作家王昭阳的自传作品《与故土一拍两散》为切入点,提出学界应对江苏籍海外华文作家自传体作品给予更多关注。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则认为,从江苏与台湾这个区域视角切入去研究华文文学的时候,会遇到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之间关系的处理问题,但对研究区域性作家展开不同层面研究,能够发现本土作家在整个民族文学的变动当中所起到的价值。

 

二、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关系,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能够进一步扩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野。与会学者就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关系研究和整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认为,开展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对于调整、深化业已形成的文学史观、学术立场有重要作用。他通过对《文潮》和《文艺兴潮》刊物进行考察,提出原本属于左翼阵营的《文潮》为何到了香港就转向了“现代”,并在香港引发了一场影响很大的现代文学运动;通过对纪弦创作考察,指出纪弦30年代的创作气质是浪漫主义的,而到了台湾后其诗作转向了现代主义。他认为忽视海外华文文学将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关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不能大而化之,而是要深入追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认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填充空白”的关系,同时也会修正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框架。从台港暨海外这一视角,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叙述进行足够的反省。中国矿业大学朱云霞在梳理海峡两岸家族书写中的“出走”主题的发展脉络后,比较不同时空语境中“出走”主题在特定视域中所承担的独特内涵,在思考“出走”文学价值的同时,尝试从一种具体的文学关联观察现代中国文学框架内两岸文学内在的交互关系。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影响下的当代海外华文创作方面,与会者对当下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语言、队伍建设以及与大陆文学之间的文学联系等方面发表了观点。南京大学赵庆庆副教授以当下加拿大华人文学创作为例,指出加拿大的华人文学创作已经突破汉语限制,实现多语种创作,并且取得很高的成就。由此她认为对加拿大华人文学作品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华文文学而忽略其他语种的创作,要更深一步开展“海外华人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江苏省社科院李良副研究员结合自身北美访学经历,指出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在创作队伍和社团建设等方面亟待整合、加强,但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他希望北美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能够有更多交流机会,研究者和创作者之间能够信息沟通和相互支撑。与会学者还结合高校教学阐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台港文学之间的关系,连云港师专的刘剑平副教授指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能够拓宽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内容,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中,能够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三、陶然文学创作40年

 

    陶然是当代香港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对香港文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陶然先生不仅是一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文学活动家和编辑家。陶然四十年持之以恒的文学创作及其丰硕的创作成果,都显示了他对文学的坚守和对香港文学的情怀。他们从陶然的文学创作、编辑出版以及文学活动等几方面展开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教授通过对陶然小说的解读,指出陶然的长篇小说对人们在商业社会中情感和欲望的挣扎描写特别动人,其微型小说的创作也颇有成就。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则从城市文学的角度对陶然小说进行考察,他认为陶然小说地域性非常鲜明,用文字诠释城市,描写了香港城市的外在风貌和内在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教授在比较陶然创作前后期变化之后,指出陶然前期的作品显示出在大陆形成的社会意识对香港社会批判的主题。随着陶然对香港的熟悉和认同,同时大陆的理想不再成为批判香港的对照依据,致使其后期创作出现变化。南京大学刘俊教授指出陶然是一个跨地域作家,这样的身份使陶然在写作时既能介入又能超越,他以香港为根基,把南洋与内地有机整合,形成世界视野,他不仅单独地表现香港,更表现共性的人性化。与会学者充分肯定陶然主编《香港文学》“立足本土,兼顾海外;不问流派,但求高品质”的办刊原则和办刊方向,认为《香港文学》促进了香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海文华文文学的发展。马来西亚作家朵拉认为,《香港文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江苏师范大学方忠教授认为,陶然先生能够连续创作40年,并且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实力,是很值得纪念的。他指出,陶然的身份不仅有作家、编辑家、评论家、活动家,同时他还是出色的文体家,但每一种身份都显示陶然先生对文学的坚守,探讨陶然先生对香港文学的贡献,他的每一种身份都值得研究和思考。(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