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东伦理学会“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综述
11月25日,由江苏省伦理学会和广东省伦理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江苏省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十八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江苏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广东省伦理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江苏省伦理学会会长、、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夫,以及江苏广东两省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南京医科大学纪委书记冷明祥教授主持。
周亚夫副书记致欢迎词,并结合该校正在进行的幸福校园建设,从建设温暖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活力校园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提升校园师生员工道德水平、走向幸福未来的途径和做法。
汪兴国在讲话中指出,大会紧扣时代关切、人民关心的“公益与生活”、“道德与幸福”主题进行思想碰撞、学术争鸣,必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伦理学与道德哲学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进步,都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他鼓励伦理学界同仁们努力为民族精神的丰富繁荣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展做出新贡献。汪兴国还对江苏省伦理学会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和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实行跨学科融合研究,紧跟世界学术前沿,加强学术交流和协同创新;四是以规范为目标,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我省伦理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
十八大代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从伦理学角度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深度解读。她说:“胡总书记作报告过程的中,凡是出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等道德话语,大家就开始鼓掌了,伦理道德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她指出,十八大报告中的19处修改,很多地方都与伦理道德有关,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改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八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伦理道德光芒的文献,“以人为本”的大伦理观贯穿于十八大报告的通篇: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认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方面进行了专题阐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三处提到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内容,分别是立德树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师德水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政治伦理方面十八大报告表述得很完整,如坚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廉洁政治、干部选拔任命以德为先等。
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认为,现代公益慈善不同于传统慈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更为强调组织的作用;公益慈善活动实施者,平衡了利己和利他之间的张力;公益慈善活动把个体置于群体中考虑,超越了不伤害原则,基于利他的多数幸福原则,孕育了公私德的现代转型。中山大学李辉教授认为,公益伦理对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有着很显著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与我们国家、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相关。社会的结构和格局已然发生了巨变,我们已经由传统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生人社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是素不相识的人和群体,传统农业文明的差序格局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赖以维系社会的纽带和根基比如五伦,已经向六伦乃至更多的伦理维度演变。从小的、充满关爱的熟人之间脱离出来,进入更为广大的市民社会。新道德生活境况之下,幸福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需要个体的道德自觉,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公益伦理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自我的价值和社会的利他性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空间这个巨大的缓冲带发挥更多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山大学王硕老师认为,慈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个体私德,公益更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社会公德。前者强调爱和善,后者强调权利和责任。全民公益是公民美德的展现,是社会福祉的获得,是公民权责的统一。
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认为,根据《中国伦理道德报告》调查显示,当前49.9%的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德福一致”,49.4%的人认为当前社会“德福不一致”或“德福没有关系”,当前中国社会在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判断和认知方面呈现“二元体质”。从康德所揭示的道德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到调查显示的“二元体质”,绝不只是“康德悖论”的中国表达和现实验证,而是显现了潜在于人类精神深处的文明纠结,表明当今中国的社会文明正走到一个必须作出严峻选择的十字路口。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的道德立场来看,西方哲学史上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两种典型哲学形态——康德的“理性”形态和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在话语体系、言说架构和体系构造方面表现出“理性”和“精神”的巨大殊异,但是他们的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却根本一致。它们以哲学的魅力,构建起德福因果律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消解了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彰显出巨大而深刻的人文魅力,这种魅力同时是道德的魅力。然而,这种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归根到底与“求诸己”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殊途同归,缺乏批判社会、改造社会的力量,他们可能征服和改变自我,却难以改变世界。一旦走出“至善”和“被设定的和谐”的象牙塔,这种德福同一的精神世界便可能风雨飘摇,只能在贤士仁者的道德精英中固持。樊教授认为,理论不仅要符合现实,现实也要变得符合理论。人们遗忘了现实符合理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精髓,同时精神世界可能会只剩下媚俗和对感性冲动的可悲放逐。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德福因果律在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不断向前推进所呈现的难以置疑和不可阻挡的理性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旦诉诸“现实必须符合理论”的哲学信念,便可转换为批判社会和建构文明合理性的深刻动力。“德福一致”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因此“德福一致” 是一个永远有待完成的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亮点就在于终结了以往社会中人与人关系——主奴关系——的不合理状态,而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生态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出发点即“现实”,现实即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一是从现实的生产出发,也即从生产力角度看,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等;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环境创造人,同时人也创造环境,这一辩证运动过程摆脱了“主奴”关系所表达的决定与被决定的思维框架;三是现实是一个整体,精神与自然界是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为追求“德福一致” 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东南大学田海平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国民幸福,这为更多的人实现“德福一致”创造了条件,而前现代社会只有部分人可能达到“德福一致”的理想状态,这是一种深刻的文明进步。但在当今社会,幸福感的获取成为一件愈加艰难的事件,因为传统的伦理实体已然消失,如今的社会呈现为碎片化。人内心的不稳定感越来越强烈,现代性对应着怨恨性,我们无法摆脱精神上的现代性苦难。幸福有两个维度,即客观性幸福和个体性幸福,实现二者的统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取得了丰厚的物质成就,却无法带来更多的精神满足,贫富悬殊,幸福感的普遍缺失,这些情况都日益加剧。道德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道德有着幸运与不幸的因素,德福一致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理想的状态是每个有志之士的追求和目标。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全民幸福的理念,个体性的幸福是建立在全民幸福的大前提之上的。正义是必要的,我们应该享有机遇、规则和权益的平等,我们应该拥有平等的获取幸福的可能性。在整体福利增加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细节的分配,力图实现一种全民幸福。
南京医科大学冷明祥教授认为,幸福观应当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如对于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来说,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从老年人幸福的角度考量,构建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精神关怀保障“三位一体”的城市居家养老体系,既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成本最低,又在加强提高老年人精神关怀方面环境最优,该体系最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中西方思想家在“德”与“福”如何统一上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路径,但他们都最终得出了“德福统一”的结论,“德福一致”是一种人生信念,一种道德信仰,它在内心深处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还有一些与会代表从幸福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道德风尚、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当下如何构建道德价值观以建立幸福家园等一系列问题展开阐述和研讨。(省伦理学会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