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世界华文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深化国际学术交流,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师范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徐州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民作家笔会于2017年4月20日至24日在江苏徐州举行。来自苏州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的新移民作家代表共7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研究等三个方面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一、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
世界华文文学近年来蓬勃发展,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播是本次大会上专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指出,新移民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80-90年代,即新移民文学的初创期,多反映初出国门的兴奋及抗争、创业、进取的精神;二是新世纪头10年,即新移民文学的健康成长期,出现了严歌苓、张翎等成熟的作家;三是近10年来,题材开拓、历史厚度和人性深度的开掘等都显示新移民文学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认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应对这些方面予以关注:一是在拓展国际视野中注重具有世界性意义作品的出现,二是在保持家园情怀中注重创作心态的自由与独立,三是在拓展大陆文学影响中拓展世界文坛的影响与价值。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张凤分别从聂华苓、叶嘉莹、孙康宜、沈宁、叶周等几位代表性作家入手,论析了北美华语作家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她指出,当下华语作者写作格局发生转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写作者的一致趋向,中华文化常被认为是作家的心灵故乡。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白舒荣认为,传播界、出版界、作家、海内外评论家、地方政府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当下华文文学发展的繁荣局面。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详细梳理了当代日本华人作家的写作,他指出,在一个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之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日本,都不需要“哈日”“仇日”,而更需要“知日”。江苏师范大学方艳教授摒弃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观点,并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基因变异。此外,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教授、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济南大学宋晓英教授、吉林大学白杨教授、中国社科院刘大先研究员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观点,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见解。
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过程中,华文文学是一座桥梁,也是一个使者,专家学者们对相关作家作品进行了评论。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评述了施玮的情爱长篇小说,提出了从榜样引导到价值引导的观点。中国海洋大学温奉桥教授评述了黄鹤峰的长篇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深入发掘了华语小说书写的可能或限度,发出了让华文文学真正进入学科范畴的呼吁。华南师范大学凌逾教授介绍了“中文网络小说第一人”少君的微脸网络叙事,她认为少君形成了有别于一般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风格,既有文学叙事的丰富,也有网络形式化的新奇。南京师范大学王文胜教授评述了陈谦的新作《虎妹孟加拉》,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赴美留学热、移民热,其背后有一个“美国神话”的支撑,这部作品就是陈谦对中国人心中“美国神话”的一次回望。盐城师范学院王玉琴教授以郑南川的魁北克系列小说为例,寻绎具有移民背景的“新加拿大人文学”之内涵,探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中的中华文化与移民国文化碰撞、分裂、交融等此消彼长的历程,呈现移民作家海外文学书写的精神视阈。
二、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美国华文文学作家和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创作、研究与传播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美华作家、国际新移民作家笔会会长陈瑞琳站在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新移民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美华作家、前美国《彼岸》杂志社副总编王威聚焦“新移民华文文学的海归现象”,认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呈蓬勃发展之势,主要体现在创作群体壮大、创作水准提升、创作主题多样化拓展、作品通过多种平台和载体传播、创作和市场的海归登陆等几个方面。美华作家、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施玮谈到了新移民文学的可能与路径,认为新移民文学应加强对独立思想视角的关注,作家要有预知已产生的精神潜流的能力,强调以新移民视野看中国历史、写中国故事,并呼吁学者型作家的诞生。美华作家、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周励畅谈了自己之于徐州的故乡情结,从国人记忆谈到家族记忆,并就怎样促进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展开论述。美华作家、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叶周提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具备开放的心态,成为称职的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加华作家张巽根重点探析了新移民文学的理论建构问题,从逻辑起点追根溯源,透视了中华文化对新移民文学的影响深度。
三、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研究
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借用梁实秋引入台湾的白璧德“人生三境界”(自然的境界、人性的境界、宗教的境界),解析了台湾作家李乔的小说《情天无恨——白蛇新传》。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从族群叙事下的政治争拗、革命叙事下的自我塑造、身体叙事中的性别政治三方面,探讨了现有的谢雪红书写塑造的三种不同形象,并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下考察了不同书写背后的权力关系。常熟理工学院计红芳教授把白先勇同时作为文学创作主体和行动主体进行整体考察,论述了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白先勇对汉语新文学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文学本体的意义上,还可以扩大到文学批评、文学杂志、戏曲改编、电影编剧等多向度领域。马华作家戴小华梳理了四十年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中国的文化友好交流活动,她认为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有融汇,才有发展。江苏省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受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成立的启发,思考了华文教育的新起点。澳华作家庄伟杰围绕中国经验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问题,对比了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中国文学书写的差异性,他认为,整体的汉语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世界性意义,要先深入思考如何想象中国进而表达中国经验的根本问题。
在会议闭幕式上,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作了简短的总结发言,他指出,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二是意识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这一责任和时代担当;三是坚信在前辈们传承奉献的精神激励下,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必将具有光明的前景。
(江苏师范大学郭如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