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富民优势——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苏北区域专场

发布时间:2018-11-09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18年1月16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苏北区域专场围绕“苏北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在徐州召开。

教育部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黄贤金、江苏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孙志高、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渠俊峰等作主题演讲。与会学者认为,江苏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成为新时代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同时也应看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不高等短板还依然存在。这些都是社科界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课题。要突出社科理论工作的实践导向,加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努力为党委政府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智力成果。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富民优势——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苏北区域专场

徐州工程学院陈香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党、全国人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和重要的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走绿色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发展、绿色开放、绿色共享之路。苏北区域要在“两聚一高”的新实践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做到以“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江苏省社科院沿海沿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古龙高提出,企业是经济实体与伦理实体的结合体,要以“生态优先”倒逼企业发展转型、创造“绿色生产力”;对于苏北地区来说,重点是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践行循环经济模式;政府要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目标上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制度上构建多主体互动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在政策上主要实施生态治理政策。

淮阴师范学院胡枚玲提出,现有的环境监管措施中,事后行政监管制度无法有效预防风险;禁止措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进而引发新的风险,因此,必须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风险。而目前我国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主的预防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的有效参与、沟通与协调的缺乏以及预防规则自身的局限性致使预防规则失灵。苏北要坚持绿色发展,需要坚持科学民主的环境风险决策,保障公众真正实质性参与,建立协商对话平台,调动其他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实现多元化合作,推行合作型环境风险治理模式。

 

主题发言: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绿色治理教育部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黄贤金)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富民优势——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苏北区域专场

国土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相互作用的“根基”所在,秩序国土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因素时空协同过程在国土空间的具体体现,更是支撑全球化高度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空间格局。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国土空间绿色治理。

要建设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支撑绿色发展。构建秩序国土、提升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承载容量、支撑绿色发展底盘,创新用途管制、严实绿色发展红线,推进生态经营、丰富绿色发展路径,改革土地制度,实现绿色发展共享,以推动实现时空有序、空间协同、人地和谐的目标。

秩序国土是“五位一体”战略落地的保障、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深刻体现、是美丽国土格局的实现途径。而经济增长换挡时期是优化国土空间配置、产业配置、时空配置的战略机遇期,是进行收益分配关系调整,优化土地等各类资源、环境要素权益关系的最佳时期,也是确立经济发展新目标、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时期。

 

谋深做实 精准发力 推动绿色发展江苏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 孙志高)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富民优势——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苏北区域专场

当前中国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高难度问题,需要谋深做实,提高决策思路的精准性、科学性、客观性、技术性、专业性,实现精准发力。要管好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提高生态经济区建设质量。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综合治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明晰问题根源,形成行动方案,精准解决环境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生态产品、生态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的发展要围绕生态经济区发展、走生态经济这条路。精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和大数据支撑。精准地找出污染的原因和源头,进行量化分析,明晰污染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发展生态经济是要对过去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做必要调整,以往的园区就要进行循环化改造,以专门资金补贴推动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产品的供给、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要变革体制,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围绕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制定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标准体系。

 

矿山生态修复的徐州样本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渠俊峰)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富民优势——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苏北区域专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实行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探析地表形变规律、沉陷过程演化、土地退化机理、生态失稳机制、景观格局演替,进行矿区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水体重造,让生态系统重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路径之一。

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就在于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水体重造,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重现。以徐州为例,徐州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长期高强度的煤炭开采造成土地破坏高达35万亩,包括已复垦完成面积11.2万亩,未复垦面积20.8万亩,每年以0.5万亩幅度增加。自2000年以来,徐州共争取国家级、省级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项目18个,累计复垦18万余亩,实现新增耕地达15万亩。在这一过程中,徐州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比如矿地统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土地利用统筹规划,探索矿产开发与土地协调利用新路线,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镇村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在矿地统筹理念下,徐州市沛县北部矿区进行了综合规划,指导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废弃地再利用10万多亩,为建立矿地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