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在南京举行。江苏社科网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副主席徐之顺等出席会议。来自江苏省、市、县三级学会的获奖论文作者代表与江苏省级社科类学会负责人共150多人与会,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社会组织创新”的主题展开研讨。
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大报告为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格局和新的举措。省社科院陈朋研究员认为新情况的不断涌现,从深层次上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共赢共享的关系。其中,“全民”不仅仅指全体人民、全体公民、全体民众,还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性主体;“共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治理不仅要提倡多元、参与,而且需要寻求共治共建;“共享”是全民共建的目标指向。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共同提出的时代命题。省委党校凌宁教授指出,社会治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实现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是政府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因此,要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民生优先,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淮阴师范学院张玉磊认为,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确保评估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公众是社会稳定风险的感知者和相关者,对社会稳定风险有发言权和知情权;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稳评”的机制,将以公众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导入到重大决策过程,推动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探索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
推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仅需要理念革新,而且更需要付诸实践,需要积极探索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社会基础。东南大学张敏认为,虽然社会治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议题,但作为社会治理根基的基层协商民主却很少受到关注。因此,在社会治理中,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认知,在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认识上使地方政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增加基层协商民主的政策收益,强化地方政府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利益激励。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省政府研究室金世斌认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细胞,社区治理既需要公共部门的主导,也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因此,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依托行政力量的支持,但更多的是依靠社区成员的自觉服从和主动参与。对此,他提出了“让社区回归自治本位”的重要提议。要理顺政社关系,强化自治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治理的弹性与张力,通过合作共事解决共同关切的社区公共事务,整合各方力量以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推动社会治理和政府转型,加快形成政府治理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苏州市委党校刘建芳认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必须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因此,一是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政治领导作用;二是要发挥党组织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实现党群党社联动,以共建共联互动促进社区自治,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向协同共治转型。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江苏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逐渐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省社科院孙肖远研究员等认为,当前基于社会治理的现实关系调整,江苏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定位应该是:理念上从管理向协同合作和互惠共赢转变;结构上从政府单一的封闭结构向鼓励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结构转变。要重视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把可以放手给社会组织的事情放手交给社会组织去承办。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从准入门槛、资金支持、规范引导、管理监督等方面作出配套设置。江苏大学蒋俊明教授认为,当前,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对执政党的社会性功能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适应社会组织发展快速且多样化特点,构筑党组织和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增强党组织对社会的嵌入和渗透能力。南京理工大学吴江博士认为,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原则,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拓展社会组织成长空间,特别是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重点扶持养老、助学、未成年人关爱和帮扶、调解类社会组织,按照“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要求,通过委托、承包、采购、公益创投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独特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指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要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与会专家认为,要加大培育社会组织功能,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管理社会事务、发展公益事业、繁荣科学文化等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省社科院陈朋研究员认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反映了协同共治、互利合作的关系,但当前多元主体对社会治理发挥作用的情况并不均衡。总体上看,政府的作用依然非常突出,在不同场合都是“冲在一线”、“打头阵”,相反,公众、社会组织等对社会治理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其功能尚未完全激发出来。因此,要提升社会组织的参与意识和动力,由行政化的社会管理转向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由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社会治理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社会治理。省委研究室邱家林认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治理需要多元力量协同推进,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文化体育、慈善救助、社区养老等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的作用。
作为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学术社团,要发挥建言献策的“智库”作用。省城市经济学会张启祥认为,目前大数据时代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社会治理从“经验”转向“科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建立数据大连接是各类智库大数据应用功能功效的重要体现,既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保障,也为全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服务。镇江市社科联副主席邵利明以镇江市学术社团发展状况为基础,研究了当前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他说,加强社科类社团组织建设是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团体要强化自身核心价值,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从体现各自核心价值出发,扎实深入地组织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南京市检察院王红庆认为,强化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智库建设既要有国家综合性高端智库的创新和发展,也要有社会团体智库的建设与补充。处于上端“高大上”的智库和处于社会团体的“小微实”的智库遥相呼应、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社科网主办,江苏社科网学会部承办。会议评出获奖论文89篇,其中一等奖31篇,二等奖58篇。会议还举行主题发言,10位专家学者作了交流。
主题发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教授)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创新、咨询、研究的主体之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重视社会智库的建设,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社会智库建设,首要的是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这是当前社会智库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要把建言改革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服务地方,服务党和国家的决策,能不能长期坚持、跟踪研究,能够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首要的就是对自己责任的认定;其次,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来跟踪研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再次,需要深化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社会智库要坚持从重大的理论研究入手,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研究同重大决策的需求相结合,探讨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新思路;最后,自觉地把社会的咨询服务建立在决策咨询研究的基础上。目前,社会智库普遍缺乏支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为了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社会智库承接某些社会咨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要强调不能脱离自己的机构特点和专业方向提供咨询服务。
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刘德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是直面重大现实问题、系统回答时代课题形成的。新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是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明确”围绕基本问题展开,侧重回答是什么,坚持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十四个坚持”主要是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它侧重回答了怎么干、怎么办。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前,我们党和国家主要做“快”、“多”、“大”三个字的文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之后,我国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就要另外围绕三个字做文章:第一是高,高质量,中国已经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二是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是强。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理念、思路、办法都要相应做出变化。
振兴实体经济:基本理论与政策(省经济学会会长、南京大学 刘志彪教授)
当前中国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存在着重大的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主要跟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从短缺经济时代进入到了产能过剩时代,而产能过剩伴随着资本过剩。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化过剩产能,给过剩资本寻找出路。我国长期缺乏投资市场和投资机制,从而导致以房地产为主的虚拟经济资产价格拼命上涨,使经济出现了重大失衡。理论上讲,如果资源流动相对自由、不受行政障碍,那么这种资源的流动就会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形成均衡。
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下发展强化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第一,加速去落后产能。实体经济领域改革需要的是结构调整,去产能,破除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利用环保政策、竞争政策大力破除实体经济内部的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多生产高端产品,降实体经济的成本。第二,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来大力支持企业创新。破除金融抑制,在虚拟经济内部强化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好现代资本市场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利用现代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第三,调整优化实体经济内部结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的密切联系,通过人力资源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高质量部门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