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特色小镇与苏南创新发展路径”学术聚焦在苏州召开。江苏社科网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江苏社科网副主席徐之顺等出席会议开幕式,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田晓明出席会议并主持开幕式。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展开研讨。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陈继军,辽宁省特聘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静海,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秘书长刘福根,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中金等先后以《新时代特色小镇建设》《保护传统村落 让乡村更美丽》《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及借鉴》《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探索》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来自江苏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大会分报告阶段作了交流发言。
特色小镇建设为转型升级开辟新路
特色小镇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具有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等重要功能。
刘德海指出,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为特色小镇发展作出了明确论述。重视小城镇建设是江苏发展的特色,特色小镇的兴起为江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开辟了新的路径,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还需要从理论、实践多层面多维度研究探索。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发展空间平台,即“复合生态系统”;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融合新型“城镇化”模式。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唐德淼谈到,发展建设“特色小镇”要根植于资源要素禀赋,坚持集约化原则,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清晰的“差异化”功能特色定位,不能脱离产业发展、文化特色等核心支撑要素。政策要引导企业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角。小镇规划、专业设计、市场选址、企业选产业、投资者选项目等角色定位要清晰;要顺势而为,从供给侧发力创新“特色小镇”的体制、机制、模式、路径和对策等核心环节。
完善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以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城乡经济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以良好的机制建设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吴薛提出,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指在公共政策背景下,安排协调特定区域内各主体的行为,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要素流动、关系建构、协同运作的机理与制度,以实现动态协同过程中特色小镇长期、有效、持续发展完善的总体目标。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重点考虑六个要素:地理区位、产业规划、城镇功能、文化传承、经营方向、社会治理,明确四个导向:价值导向、环境导向、系统结构和支撑导向。有学者指出,特色小镇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不同于传统镇区,针对无锡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无锡市统计学会冯一平提出,无锡特色小镇发展还存在着小镇旅游功能开发不足,产业的社区功能叠加不足,产业的文化功能发掘不足和整体性规划布局细则不足的困惑。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应加快产业与旅游功能、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融合。
调度多方资源 凸显江苏特色
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很多区域探索城乡一体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苏州科技大学夏海力认为,江苏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南北区域联动,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企业,打造优秀的本土龙头企业;应将江苏开发区和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建设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结合起来,发展新产业;应将解决城郊农村和小城镇问题与建设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结合起来,塑造新城镇;应将集聚创新创业新人才与建设创新创业特色小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作用,将服务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
特色小镇建设要防止破坏地方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王浩提出,特色小镇融合了自然风貌、地域文化资源、休闲旅游等多种要素,对特色小镇地域文化资源要进行合理的挖掘、传承与保护,能够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根源。要坚持整体保护、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保持原真性、彰显特色等原则,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传承、保护与利用。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社科网主办,苏州科技大学承办。会议共征集论文50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评出获奖论文15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
主题发言:
新时代特色小镇新的发展方向(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陈继军)
小镇经济是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即便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小镇经济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型经济业态大多集中在小镇上。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达到70%以上,我国的城镇化率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小城镇发展明显滞后,资源越来越多地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特色小镇有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到产业特色鲜明,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环境美丽宜居,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文化独具特色,保护传承并重,实现“名而扬”;设施配套完善,不断完善提升,力争“均而全”;创新体制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村更美丽(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特聘教授 周静海)
传统村落是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生产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
保护传统村落,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避免新旧混建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改变格局和风貌;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现象;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开发,严禁保护为由将村民迁出。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注重经济发展、注重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
保护传统村落有以下几项任务: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挖掘社会、情感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建立保护管理机制,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科学处理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严格执行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要求,防止保护项目的建设性破坏,提升村民生活条件和防灾能力,强化自我造血机能、提升发展活力,创新管理模式、保障村落建设与发展的实施。
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经验及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秘书长 刘福根)
截止到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省级特色小镇172个,其中授牌类2个、创建类106个、培育类64个。这些特色小镇正蓬勃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建设质量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正逐渐成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2016年,7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其中有4个特色小镇超过了25亿元,集聚了创业创新人才12566 人、企业27539 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68 亿元,申请专利12927 项。
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把握浙江经验的可复制和不可复制内容。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以全新理念内涵引领未来发展:产业引领、三生融合、产城人文,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全新建设路径引领高质发展:重视高端产业、业态创新、生态发展;以全新政策制度激励加快发展,注重政策供给的有效性、针对性、示范性、带动性;以全新运作机制促进活力发展,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做到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多样化、过程管理动态化、提供服务精准化;以问题导向模式推进持续发展,突出质量、彰显特色、聚焦高端、强化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普遍现象是大都市化,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处于远远没有饱和的状态,发展特色小镇对于城镇化总体格局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探讨。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用意之一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并趋动经济社会发展,这种趋动力有多大,值得期待与观察。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创新(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袁中金)
近10年来,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苏州最大特色、最大品牌和最大亮点,城乡共同富裕的苏州之路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2008年到2016年间苏州农业现代化指数水平有7年位居全省第一;农村集体总资产从780亿元增长到1720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从321万元增长到80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5万元增长到2.7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2:1缩小为1.96:1,城乡居民总体社会福利水平趋于均衡;苏州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4076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
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服务型园区化农业,构建富民强村长效机制,推进苏式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较早实践。第一,坚守三条底线,稳定、支持、保护农业,持续提档升级;兜底社会保障;兜底基本公共服务并力促均衡。第二,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包括土地要素、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第三,构建共享机制。通过明确产权、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构建分配机制,协调好不同层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利益;确保农民能够参与、分享、共享工业化和城镇化红利。第四,打造美丽镇村,使小镇、乡村成为产业载体,成为乡村振兴的组织中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五,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结构。做到政经分开,实行新型社区治理,完善三资管理,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