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发布时间:2018-11-09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2017年1211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承办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教育与社会学专场在南京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改革与人的现代化的会议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丁晓昌,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仁雷,副校长张勤、潘文等出席会议。丁晓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研究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汪霞、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彭钢,分别作了题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新时代与社会学使命”“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研究生课程的挑战与改革”“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人的现代化等学术报告。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重视教育在实现人的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建设和物质财富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刘德海在讲话中指出,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涵盖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在内的全面转型,这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进程中,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会学者表示,人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必须深刻把握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不断增强自觉性与科学性;要与时俱进,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对素质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建设、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成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对此,兴化市委党校朱妙宽认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建设人才强国,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者必须贯彻好“一个根本,两个规律,三个关系”的要求,即以育人为根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关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南京工业大学王敏从当代大学生培育的角度提出,教育者要在学生的青年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框架体系和发展方向。使大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明确为党的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目标。

深化人的现代化丰富内涵的认识

“人的现代化符合唯物主义逻辑,其一方面包含客观的经济水平、吃穿用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包含主观上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化。”常州工学院彭伟认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关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论断,强调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与会学者认为,要积极探索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布局,人的现代化要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其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素质能力的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帮助公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能充分兼顾与满足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

人的现代化能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淮阴工学院陈慧娟提出,人的现代化不仅指掌握现代的知识、技能和规范,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即人的观念现代化,实现时代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准则。培养人的现代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付诸努力:一是培养创新观念,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思想上锐意进取,在行动上敢破敢立,勇做社会新观念的倡导者、时代新风尚的践行者;二是培养道德观,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法制意识、进行道德自律。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坚持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

教育改革对人的现代化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影响和制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拿出实质性改革措施,不断释放教育改革的红利,让全社会享受到教育发展的成果。

金陵科技学院王奋平认为,教育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化社会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要素,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在培养现代化的人的过程中,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转型任重而道远。在这其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要条件。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心向农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过渡,是未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盐城师范学院王广飞谈到,通过扩大农村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缩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保障整个教育公平,提升我国整体教育质量,进而为促进人的现代化提供支撑。

会议共征集论文270余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评出获奖论文81篇,其中一等奖27篇,二等奖54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处李佶莲/过琳)

  

主题发言:


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丁晓昌)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改革开放后,江苏最早提出并探索了教育现代化,经历了试点探索、区域推进、全面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科学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江苏样本”。近年来,江苏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现代化是指能代表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该水平是可描述的、可测量的;教育现代化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是全球性、世界性的教育变革趋势,不因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教育现代化是改造、超越传统教育的过程,是后发地区、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变革过程,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优质化等特征。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选择。近年来,江苏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坚持以教育现代化统领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统筹中央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多方联动、分步实施、工程带动,分阶段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高、条件保障与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等,需要从调结构、提质量、抓改革、强保障等方面加以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科学规划、坚持标准引领、坚持分类指导、坚持以评促建、坚持社会参与,逐步完善教育体系,有效保障教育公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新时代与社会政策的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唐钧)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距离2020年还有两三年时间,脱贫任务紧迫而艰巨。民政部所调研的一万多户的贫困家庭中,更多的困难是教育之痛和健康之痛,即缺乏脱贫的能力,他们处在社会竞争中的劣势。对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精准识别,也要提供“个案式”扶贫:一家一户地进行诊断,一家一户地找出致贫原因,一家一户地制定脱贫方案,一家一户地帮助扶持,直到这些贫困家庭一家一户都具备了自立的能力,有了自我发展的资源、环境和条件,有了真正脱贫的能力,那才是真正脱贫了,而不是“数据脱贫”。

脱贫攻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6.5%2024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在2041年前后突破30%,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可达34%,相当于届时“较发达地区的老年人比例”的平均数。而到205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13年的9.20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7.6%),下降到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0%)。就所占的比重而言,劳动年龄人口是大大减少了,这就倒逼劳动力能够创造更多财富,以及解决好这些财富怎么分配的问题。社会政策的使命正在于此。

 

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研究生课程的挑战与改革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汪霞)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本质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有直接的独立的贡献。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代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应做到:确立培养现代人的目标,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拓展培养现代人的途径,加强研究生教育合作;转换培养现代人的思维,变革研究生教育方式;强化培养现代人的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行了大量持续的改革探索,当前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课程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研究生素质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这主要表现在:通过课程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平衡研究生的知识深度与宽度,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帮助研究生奠定研究方法的基础,培养研究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架起研究生国际流动的桥梁。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单一学术型人才课程目标,大力培养多元创新型人才;突出学术创新性,更加重视结构化的课程学习;建立大课程观,促进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双螺旋发展;架设课程互通桥梁,形成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全球化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国际化改革;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开发问题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加强综合素质课程,培养可迁移性技能;扩大学习自由,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体系与现代化的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彭钢)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现代化——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综述: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未来的任务主要是如何添砖加瓦。教育体系现代化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架构,为全面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教育创造了“黄金机遇”,为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的教育理想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同时,现代教育体系中存在短板明显、“不通”较多、缺少“包容”等问题,应予以重视。

从国家需求来看,现代化教育体系所贡献的成果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国用最少的投入,形成了一个最庞大、最现代的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但也应看到,虽然我国国民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作为现代公民的素养,尤其是社会参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水平等仍然需要不断提高;虽然作为劳动者的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成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劳动者,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国劳动者作为世界人的科学、民主、开放意识不断提高,但作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却在不断失去或缩小。后发型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并不起源于人的现代化,而是起源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外部推力,起源于国家和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号召和推动。要以好的政策设计,精准的宏观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