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潇,1982年生,江苏南通人,传播学硕士,现为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使用与青年社会认同研究”(13CSH026)。
青年在虚拟交往和网络空间中发展自我认同概念,因其匿名性,青少年能在互联网使用中更为真实地呈现内在自我,有助于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个人借由互联网重构身份,网上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会与网下的角色行为产生交互影响。个体在互联网中能表达多重认同,体验不同的身份。也有早期研究得出相对消极的结论,通过互联网使用,青年用低质量的社会关系取代了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缩小了社会网络,不能为青年建立和完善身份认同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青年通过频繁使用手机邮件建立和维持其社会关系,青少年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是:联系他人、归属感需要和社会认同感。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个体内认同水平。主要关注自媒体情境下,青年如何以数字手段自主表达与传递信息,进行自我呈现与印象整饰,对青年的反身性、自我知觉与归因等产生何种影响。(2)人际和情景认同水平。新媒体的时空脱域中易造成认同断裂,青年凭借新媒体的移动性、碎片化、个性化建构身份,虚拟化的人际交往究竟能否改进青年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对生活意义如何进行感知,关注青年的亲和与亲密关系、竞争与合作等。(3)社会位置认同水平。在特定的新媒体框架中,青年是否认识到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交流与共享作为群体成员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感受到彼此相互依赖与归属的认同感,主要研究青年的内群偏好、从众心理和群际行为等。(4)意识形态认同水平。新媒体加剧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传统认同参照体系的瓦解和消逝,青年是否遵守或偏离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探究青年在新媒体使用中携带的社会信念、表征、评价与规范系统等。(5)社会整合机制。研究如何制定政府政策与发展信息产业,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对青年的社会认同加以合理控制和引导,维系、整合社会的精神纽带和社会共同意识,使青年群体结合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
通过研究,袁潇认为:(1)新媒体对时间秩序和地理空间进行重新组织与社会改造,青年通过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及表征实践建构身份认同,通过新媒体展示特有群体的自我风格与认同体系。(2)新媒体的属性——流动性、多元化与个性化为青年社会认同带来新的危机,对于传统主体身份及其认同产生颠覆性解构,青年得以塑造多重社会认同,许多崭新的身份与认同形式出现。(3)青年依赖新媒体获取认同,新媒体可以用来建构想象中的社群,从而集结群体、凝聚社会意识,建构不同层面的群体身份与社会认同。
袁潇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青年社会学等。近年来,她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2项。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当代传播》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南京邮电大学-袁潇
通信地址: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210023。
电话号码:13851428903
电子邮箱:yuanxiao@nj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