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英才
顾琦一

发布时间:2018-06-28 | 信息来源:江苏社科网

顾琦一

  顾琦一,1973年生,江苏无锡人,哲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认知加工模态效应研究”(12CYY02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多媒体外语学习环境日益普及。新的学习环境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学习者提供互动的多模态文本。学习者受到视觉与听觉、文字与非文字的多兴奋中心刺激,以多种方式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互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外语教学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有望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题。然而,媒体无用论与媒体相关论的“学媒之争”提醒我们,热闹的课堂给外语学习带来的效应取决于媒体辅助能否促进学习者从多模态信息中积极主动建构新知识。当学习材料通过各种感官通道交互促成学习时,多模态信息整合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学习者需求成为媒体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定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取得的成果,为探索语言学习者认知心理过程提供了语言学基础。认知心理学界在多模态学习效应方面成果亦丰。在一般学习中,有研究发现信息以多模态呈现时,由于学习者同时从不同信道接收信息,工作记忆容量得到有效增加,进而提升学习成效。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了不利的冗余效应甚至抑制效应,即学习者可能因同时处理所有信息而增加认知负荷,削弱学习效果。针对外语学习者多模态信息加工效应的系统研究立足语言学习规律和外语学习特点以解决教材、软件研发与教学、学习者脱节的问题。

  该项目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针对前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和遗留问题,全面考察学习者词汇、句法、语篇加工等层面的模态效应,主要关注:1)在语言学习各环节,语言信息的多模态组合如何达致多模态协同、从而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2)在语言学习各层面,学习者对不同模态组合信息的吸收、整合的表现和学习结果;3)不同的学习者(具体为语言水平、视听等信道加工能力和模态偏好差异等)对语言信息模态组合的需求;4)语言学习环节、语言学习层面和学习者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

  通过研究,顾琦一认为:1)语言学习与一般学习相比,虽有共性,但也有特殊性。一般学习中,语言为母语,其加工运行具有自动性。在语言学习中,语言加工成为非自动的认知活动。语言不仅承载学习内容,更是学习目标。因此不能照搬一般学习中的研究发现;2)语言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特点和外部学习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条件是否能产生积极作用取决于条件设置是否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规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质的语言学习者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相同的外部学习条件对不同的学习者未必导致相同的学习结果;3)中国英语学习者各模态加工能力存在差异,加工能力较强的信道会补充加工能力较弱的信道,而这种补充能否促进语言学习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特点、需求和学习任务特点。

顾琦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方向)。近年来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专著1部、在《现代外语》、《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
收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