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庆燕,1978年生,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12CZX066)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挖掘和整理;二是引介、述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借鉴、认同或批判西方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以“生态”为本位,以追求人类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文明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本位,以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些研究既包括对基于二元论为基础的抽象自然观的哲学批判以及对传统发展观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理论重构,但却长期停留于“走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合理性”等问题的探讨。总体来看,我国学界似乎主要还沉浸在译介、阐发西方生态思想中,对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性给予了过多的欣赏,对西方的“环境共有”和价值立场缺乏审慎的思考,不自觉地把生态问题当作一个离开社会政治关系、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对发展异化引发的环境问题与伦理问题应对乏力,无法真正解决发展的代价问题,建构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并实现科学发展。
该项目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逻辑与现代内涵;(2)批判考察西方绿色思潮的生态文明理论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阐释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经济、政治与历史文化根源;(4)论证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点、实践理念与路径选择;(5)结合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形态。
通过研究,牛庆燕认为:(1)生态问题表面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态资源上的利益关系问题;(2)生态利益失衡和贫富悬殊不仅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国际正义”),而且同样表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社会内部(包括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域际正义”、后发民族与先发民族之间的“族际正义”、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群际正义”);(3)不能脱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来考察生态问题;(4)在文明多样性的视野中,生态文明问题上不存在绝对的中心,更不存在唯一的范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存在普适性的生态文明哲学,不同的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决定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文明理论;(5)以人为本,促进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根本理念。
牛庆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与道德哲学。近年来,她还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1 项,主持并完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项目 1 项、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1项, 在《孔子研究》、《伦理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学术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